目前分類:第七輯-【孔門理學】中庸輯義講座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章旨』此章言入德成德之序,亦言學者入德之方,故重申一『德』字,前節乃為持己是主義,並多借詩詞以表示古人為學皆為己心,遂接言君子立志為己,二、三節言謹獨,存養,是其工夫,論工夫深淺,則先謹獨而後存養,一節密一節是也,第四、五節民效,民成天下平是言其效驗,說到篤恭而天下平,己至至極結局之地,故不顯其德,深幽玄遠,無可得而形容,直至無聲無臭,到無跡之可尋而後己,末節即三引詩贊嘆聖德之一層深一層,總要形容出不顯篤恭之妙。詩云: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業,不識不加,順帝之則,詩意蓋謂至德自無聲色。所言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然後乃為不顯之至耳。

    一部中庸以『天』字始,以『天』字終,首章將道字說得廣闊,此章將德字說得親切,多引詩,並滲已意,都在說詩處見之處。

 

        第三十三章   第一節 衣錦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至誠章旨』:承上第三十章大德敦化,言聖人能致天道之極,極者,是聖人養性恒誠,復明自性,故能教導天下眾生,各明自性,亦使能讓萬物各盡其本性,然後才能利益眾生,完成大自然之所未能完之事。所以首節言至誠能事出於自然,是聖德化育之所以敦厚。次節亦形容小德,似有不盡或難言說之光景,有從外回歸心體之莫可明言,與上章逐層說到外者,有相對之現象,末節申明非至聖不能知者,蓋以『難知』兩字而深贊至聖之德之絕妙也。

    前章實言至聖之德,此章則言至聖之道,是至誠之道非至誠者不能知,而至聖之德,非至誠者不能為,則亦非二物矣。

 

        第三十二章   至誠 第一節 至誠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章旨】此章承上小德川流,就德之散殊說,亦天道也。至聖即是言仲尼,道節虛舉聖人之法,是總冒,以下極言孔子之德,足以臨蒞天下,雖不得其位,亦不失配天之德,皆由至誠而至。次節緊承仁義禮智而來,為天為淵,緊承漙淵泉,末節敬、信、悅、承時出之句,聲明尊親,又承敬,信、悅來,總之,從聖德說到發外,從發外說及人,都贊其德,同乎天地。章內聰明睿智,是小德之川流於內者,從源溯流,由內及外,說到聖業,則盈天際地,一本之體,散於萬殊,所謂放之則彌六合也。

 

        第三十一章   至聖 第一節 天下至聖

 

        【節旨】此節詳言聖德之全,為天下至聖一句,乃總領通章,有臨為此節之綱,仁義禮智,皆為聰明睿智所涵,容,執,敬別,為得臨天下事也,是云:是說其體己具,而尚未見於用,實可以預決也。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旨】此章將前部所言無窮之理,中庸之道,盡收歸於仲尼一身,乃天道也,首節即言仲尼之學無不全。次節言天地之大喻仲尼之大,末節言天地之大而仲尼之大自見。

    子思子作中庸,前章仲尼曰:是述其言,此章是述其行,以明中庸之統,至仲尼而集大成。

 

        第三十章   祖述 第一節 祖述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

 

  【章旨】此章承上章『居上不驕』而言,上章重在位,此章重在德,德乃不驕之根本,是通章骨子,跟著修凝而來,亦人道也。

  首節是一章之綱領,次節是輕遞本身,再次兩節則言君子制作盡善以應三重之句。動而此為天下道一節則言君子制作宜民,以應寡過句,末節言民之寡過,必由君子本身盡人事之善以寡民之過,方有譽於天下,已漸居上者必以修凝為功而不驕為要事也。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十八章:愚而

 

【章旨】此章承上為下不倍而言,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三句,為此章之主旨,亦人道也,首節引夫子之言,自用自專反古,揭明一『倍』字,為本章之提綱,次二節申說其義,以明時王之制,作為上下皆不可倍,其意則側重在下者之一邊,末二節正言其事,則是為下不倍之實,夫子是有德而無位,為下不倍者,是故在末節引子曰:一段以證之也。

 

第一節        愚而好自用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旨】此章言明誠之事,其要重在君子身上,惟要君子能體聖道而凝費隱之道也。

    首節贊聖道之大,次二節合大小以明聖道之大,並示立標準,待其人而后行,再次二節結上聖人引起下節君子尊德性,此結譯言凝道工夫,是通章最緊要關節,末節即言修凝之實效,而結聯保身,正是人道合天道也。

    第二十七章:大哉    第一節:大哉

【節旨】:此節包下文兩節而言道,極其至大而無外,即前章語大莫能載之意。大哉兩字、俱含蘊無窮之妙道,亦示聖人率性之道之洋洋峻極,蓋道雖天下所共由,惟非聖人不能盡,故獨歸聖人,但語意實贊道,不只讚聖人。試以物之高大者,莫過於天,惟天下不過陰陽五行之氣渾淪磅礡,而理宰乎氣,故氣所充塞,即理之所充塞,此固為道自然如此,非聖人能使其發育峻極。

第二節:優優大哉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息章旨)此章言自誠明之事,此章論至誠無息之功用,言聖人與天地合德天道也。首六節論至誠之功用同乎天地者,出於自然,次三節即天地至誠無息之功用,以明聖人至誠無息之功用也。末節引詩合言天地聖人同一至誠無息,是以見聖人之德,而能參天地贊化育者,蓋由至誠純一而至也。

第一節    故至誠

    【節旨】此節言至誠之運於心也。故字承上四章至誠以實心言,而實理自在其中。無息至誠而無糸毫之虛假,此心純然天理流行自無息止時也。

第二節    不息

    【節旨】此節就內外言之,天人心之誠倘有一念一時之息止即暫而不久,不能長存於中,安得發驗於外乎,今既不息,即無息也。無息即久誠常存於中天德也。徵是常誠驗於外王道也。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旨】此章言自明誠之事,上章言極於至誠之如神,此章述盡誠之之功,至於己物皆誠、仁智、咸宜,盡人亦可合天,人道也。前章言人出於誠而當行其誠,誠為本體導為功用。次節申言首節之義,而勉人盡誠之之功。末節由誠推出己物兼成,內外貫徹,正見自導之功,亦盡其性,盡人物之性之義也。通章言誠言道言性言仁言智,名目雖有不同,其實盡為一誠所包括,此皆天之命我者也。  (第一節    誠者自成)

【節旨】此節重論誠與道,下節方講到誠之為貴,貴重人功,人道也。誠者謂本來實理,原於無極,則天命之性也。自成謂秉此實理,方成個人也。誠者自成句所包義盡廣,兼天地人物事言,蓋天地有此健順之理,自成其為天地。萬物有此動植之理,自成其為萬物。

    子臣有此忠孝之理,自成其為子臣,與生俱生,自然而俱者也。道即誠之實理,散殊於日月用事物之間者,如道德九經,皆為此實理所管攝所運用也。自道,此道字意同導字,道本無形無名無情之道理,須要人(自己)去行持始能悟覺得到真理實相,若不自行道使空無所了。

 

    第二十五章    第一節 自成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旨】此章言自誠明之事理,至誠之道,可以先知,至誠之人,因其清明性靈,可覺自性,無私慾障理蔽性,故其妙慧如神,至誠之功夫本不可測,故其誠之作用,可以預先曉得未來之事,譬如國家將要興旺時,一定有些吉祥之徵兆出現,國家將要滅亡之時候,亦一定有妖異之事情發生。

    人之品格行為可從四體形住坐臥,語默安靜,四威儀上,誠內形外,氣質動作表現看出,禍患與福祿將要來臨之時候,是吉祥之事,必能預先曉得,是不吉祥之事,也一樣能夠預先知道,所以說至誠之人,對禍福休咎,都能先機預兆,對未來之事,當然如同神仙般能了解,故其志氣如神,高度似鏡,故至誠如神,善與不善,必先知之。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旨)此章說法自明誠者之事,人道也。致曲者盡人合天之意,句句與上章鍼鋒相對,全重致曲功夫,即擇善固執是也。曲能有誠以下皆言說效驗。其次對至誠,致曲與盡性,以下對註悉字眼要深悉,體會各字要看悉,正是一一推致曲工夫,各各是要造極,即擴充四端之謂。第二個曲字,是已致之曲有誠,誠字指全體言,然只可謂誠,謂可謂至誠,蓋由形而著,而明於外,效驗顯爍一步,卻是裏面誠字開拓一步,故非逐節用功亦不是一誠便了。形指施於四體,著指容止可觀,明指威儀赫喧,動者以我動彼,變者自比從我,化者痕跡都消。一到能到能化,則誠之體已足,其用亦全,是指盡頭處說,末句不重至誠能化,只重其次者也,能化之意思見,與至誠同歸。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下至誠盡性章旨)此章述自誠明者之事天道也。首二句已包括全章之意旨,以下具皆從盡性中推出至誠首句上著『天下』二字謂天下歸仁乃聖人闡化天下至誠設教先覺覺後覺庶物能盡性與天地參,盡人物盡天地,皆盡性中事。性乃是仁義禮智盡云者,而盡性又皆至誠中事。說出理一分殊大道理。惟其理一,無所往而不盡也。必自盡其性,乃能盡人物參天地,亦惟盡人物參天地,方能盡其性。

    性原通天地萬物,為本體者也。性中包得人物,是理一性中混不得人物,是分殊故,人性物性各有盡底事蹟,盡人物就是贊天地,兩『可以』字作『有以』看,化者自有而無,育者,自無而有,參頂贊來,以功而言,贊以定位言,曰參,參是不可相無意,只將化育說得重,便是天地少我不得,性本通天萬物為一體者也。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誠章旨)此章發明天人合一之旨。誠者,誠之者以立言。欲人由教以復性,盡人而合天也。此章與首章天命謂性,修道謂教不同,首章為道理之本體,此章說自誠明,自明誠兩種人之道理也。由分而說之到合處,以見天人同歸,以勉人之意誠可以人道希天道也。自誠明者,誠明一時俱到,生‧安‧之事先仁而後智也。

    自明誠者,尚須由明而至於誠,學利‧困‧勉‧之事,先智而後仁也。性則天命之性,人所同此性之者也。聖人所獨教,則修道之教,教本乎誠德,五教聖人設教,是聖人事,此是由教而入誠德者也。誠則明、是明在誠中,明則誠,是誠在明後,是說前後分段,然由說到合處,以見天人同歸一理,其勉人之處故說,教本乎德則五教大同。

 

    第二十一章   自誠章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旨】此章以為人存而政擧為主,文武二節言,人存政舉之者易,所以『為政』四節是為修身,屬人存而未帶起政意,凡為『天下』七節是治人,事屬政擧,而未歸到身上。凡『事豫』節以下,又因前文或生節,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以『一』字詳示以求誠之功,乃所以人存而政擧者也。

 通章重修身邊合『仁、義、禮、智、信」,以修身體之為『五達道』,播之為『九經』,見之於身為言事。行道其要則惟一誠,而子思子於中庸以引大舜、文武,周公之繼續者,即此一章,蓋其體用全備,費隱大小兼該,一皆堯舜以來,『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正傳也。

 雖為哀公所發問,其實卻是萬世君師之要道也。語誠者於此章內始詳,所謂誠者乃中庸之樞杻也。

【節旨】(第一節)哀公問政之意,不知問政,為文武三代之政至周大備,問政蓋包費隱兼大小,不知哀公問仁政或是問霸政也,蓋孔子以文武之仁政,以希魯君修文武聖德以作文武之君也。 (第二節)說人在政挙之易。人道敏政,地道敏樹,蒲蘆以形容其生長之敏也。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旨)此章讚武周之為達孝,第一節達孝是綱,第二節夫常孝乃善繼善述是目。綱目整,第三節以下說祭祀,正繼述之善處,末節事帝祀先,並言亦繼述中事。總是盡倫常盡制宜,無非是孝,即無非是道也。子思子讚仰孔子引武王、周公之事,以其能盡中庸之道,明中庸之道亦費之大也。欲體中庸之道,當文、武、周公以之為法。

(節旨)第一節:達孝,引孔子言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此讚之至而歎之深也。

第二節: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武王、周公單提『孝』字推論至此節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二字『善』重點領悟重點,就能了悟如理所當為,禮明制備,仁至義盡。所謂:孝者,何哉?凡前人有志未逮,而成就之為繼,前人有事可法而遵行之為述也。

 

第十九章   達孝章 第一節 達孝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節】孔子稱讚舜之大孝大德,以引證道之費,及明道之用廣,而道之隱微自在其中。此章無憂章引證文王武王至聖之聖德,朱子曰:『此庸行之常,推之以至其極,以見道之用之廣也。而其所以然者,即體之微者也。後之二章亦此義也。』此章以卑近之道理,以進高遠之實踐,舉實行以之見證耳。

【節旨】此節開口即說:文王無憂,分明有王王本身緝熙敬止,一段盡道意在前。讚美他父子倆,子思子謂孔子之所言文王武王之是引證文王之至聖大德,能協天命,更武王能繼述文王之事蹟,其盡道更可知矣。

 

第十八章   無憂章 第一節 無憂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旨】前章述鬼神之所以盛,以明道,本章說道之尊、德之貴,欲體人道之大德者,必存誠以為要務。首章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本章舉舜為立天下之大本之人。中者,性德之大體,散之如體物,施之如人類為善德百行。以天地為萬物之大本;於人間孝為百行之大本。

此章言舜以性德獲福,舜之所以盡孝於後天父母,啟發萬民自性,咸使之盡孝之道,舜之所以盡孝於先天  無皇老娘,盡極性德,先後天雙全,故夫子極讚其大孝也。

【節旨】大舜修德造乎性真至德,大孝先後天雙全,承上天明命,惟有德者任之。故天降大任為萬民父母,尊為天子,誠古今之玩人也。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一節 大孝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神之為德,無形的靈體,微妙的神蹟,其顯隱玄奧,其盛貌,詩曰:『神之格思,不可以度思。』自古聖賢皆畏敬的。不見不聞是其為德的隱,體物如在,乃其盛矣乎的費,其兼隱費包大小,鬼神的盛德,若不自誠明至理,亦關係人們的宗教思想,是信仰的問題,歸本在誠字,在其人的根基智慧,故屬不能矣理論武斷其有無,不錯的當然必須在宗教上的解釋,鬼神在人的身上具備,天性和人心就是呢!

 

第十六章   鬼神之為德 第一節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君子之道即是中庸之道,承上章素其位而行,以示人修道盡德有序,逐步邁進。就是說,辟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思。君子順天之道執天之行,化萬民咸向王道而盡其天職,先宜修身齊家,還應由正心誠意入手。蓋道不遠人事日常之間,修道上特說自邇自卑,乃是一步緊一步,乃是益切入德之途徑也。

 

第十五章   第一節 辟如行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道的人,稱做成德君子,即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啦!自然身世處事,欲望祈求就沒有分外的心,分外的行呢!所以君子思不其位,乃守份安心立命,順時以聽天命也。順時以聽天!卻是現在君子,正在不自得的時候,所以必要扶道德仁義盡自性之能事,以匡扶道德之患難,始能為自得也。

 

第十四章   第一節 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