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旨】前章述鬼神之所以盛,以明道,本章說道之尊、德之貴,欲體人道之大德者,必存誠以為要務。首章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本章舉舜為立天下之大本之人。中者,性德之大體,散之如體物,施之如人類為善德百行。以天地為萬物之大本;於人間孝為百行之大本。
此章言舜以性德獲福,舜之所以盡孝於後天父母,啟發萬民自性,咸使之盡孝之道,舜之所以盡孝於先天 無皇老娘,盡極性德,先後天雙全,故夫子極讚其大孝也。
【節旨】大舜修德造乎性真至德,大孝先後天雙全,承上天明命,惟有德者任之。故天降大任為萬民父母,尊為天子,誠古今之玩人也。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一節 大孝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譯】 孔夫子說:舜其大孝也,乃盡性之大孝,以性德既全,乃全真體德之聖人。故尊為天子,即天下歸之,受堯之禪,富有四海之內,澤流無窮。故宗廟饋之,子孫保之,此皆大德所致也。
【註】 與=讀平聲。
饋=受之意。謂享天子之祭祀。
子孫=謂舜之子孫。因受舜之大德餘慶,顯於世者,如夏后氏之時,由虞思者,以其女妻於夏后小康,封虞受尊信(參看左傳,哀公六年)。又周之武王,克殷求舜之後,得媯滿封之陳,奉舜之祀,卒而謚字胡公(參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媯姓舜後裔胡公滿之後)
宗廟=廟者貌也。宗者尊也。宗廟謂祭祖先之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先人之廟堂。廟者,貌也,所以彷彿先人之容貌。(古今注) 宗謂祖宗、廟號以祖有功之宗有德,故統稱之曰「宗廟」。周制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見王制)。自大夫以下皆稱家廟,無廟號之所稱也。
保之=子孫不絕其祭祀,保持其爵邑。爵位有五:公、侯、伯、子、男。邑,都邑也。大曰都;小曰邑。古稱王畿曰邑。
【講】 至聖孔夫子讚美舜為孝行之大者,以其德行既滿乎孝之量,易造乎人之極,如是大孝大德而為聖人矣。由是以大孝大德格天,諸福必至,因而受堯之禪而為天子,揚名顯親,天子之親,乃天下人之父母,聖人之父母何等尊貴,以其孝德導引天下人人知孝道,各孝行其父母,啟發萬民性德孝悌之道,至德化民,以其先後天二孝各盡其極,使民明曉進性先天聖母,故夫子極讚其大德大孝也。
舜之大孝,以造乎至德,故天降以大任,即天下歸之,尊為天子,富有四海,普天之下,即澤流無窮,故宗廟饗之,德澤於蔭,子孫保之,保全舜之大德,令子孫皆得富且貴,永享宗廟祭祀之尊榮。大哉舜乎,以其大孝大德替天教化萬民,乃古今之完人也。
【論】 中庸首章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然中者,乃性德之全體,故中散之而為萬物本然之大體,施之而為百姓性德之大用。以中天乃天地萬物之大本,孝乃中道性德至善百行之大本。以舜乃先天後天中道庸德盡之聖人,所行乃盡性之大孝,故孔夫子讚美其大孝,乃性德既全為大德大孝之聖人。
為人子者,非德不足子顯親,舜者,生平庸德孝行充滿乎孝之量,德為聖人。非貴不足以榮親,舜受堯之禪位,尊為天子,乃由其性德,中道安行以大孝格天,諸福必至。非富不足以養親,舜則賦有四海之內,又且上而宗廟享其祀,而為親光榮於,前下而子孫保其德業,而為其親垂裕於後,舜知德福兼隆如是者,誠為古今常人知所不及,實出舜之願望之外者。
舜以德居尊位,其福祿,上及宗廟,下延子孫,所以為大孝。尊其人也,只知中道庸德,知事親安行專為孝道而已。祿位富貴,無有餘念,天實命之,非舜有心得之也。
【說】 孔夫子極讚舜之大孝,為其性德完滿先後,各盡其至中庸德,安行至善,順親心,養親身,舜之所以盡孝於後天父母,啟發天下萬民之孝百行之首,使人人修身立德行孝,大舜修性德,以造乎大孝至德,故天降之以大任,為萬民導師,尊為天子也。
所謂富有四海者,莫非王臣為富,乃言舜之大德普及天下萬民,國富民安,溢乎四海,五風十雨,天下大同太平,由甘露之滋潤禾苗焉。宗廟饗之,乃舜之饗先祖之靈,正所以大孝大德光於前,繼先祖之德,子孫保之,乃保全舜之大德宗廟以饗先祖,世世保守祭祀也。
【證】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上天明命,惟有德者任之。」
真西山曰:「舜以聖德居尊位,其福祿上及宗廟、下延子孫,所以為大孝。然舜所知者,修性德善行孝道而已。祿位富貴名壽,天命實之,非舜有心得之也。」
九歲神童:「舜之受天命,得祿位富貴,為大孝大德格天,乃上天之恩賜。」
江希張曰:「替天行道,不必拘執為天子,上天為教化萬民,必定選擇有德者命他替天
,或是為「君相」,或是為「師儒」,或是為「教主」,或是為「哲士善賢」者,總是替上天教養開啟萬民。有大德者雖不一定天子,卻也必得祿位明壽,如孔、老、佛、耶、回,五大教主,和歷代之聖賢先佛,誰亦得神聖之果位,受天下萬民之供養,聲明洋溢,大德之者,光前裕後,萬古千秋,道成天上,名留人間也。
【諦】 孝為百行之先,八德之首,性德之根,福德之本,根本立而道生,皆以孝為出發點。蓋孝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由近而達於高遠。儒教應運當興之天運,得真道、真修、真原人佛子,欲進道修得者,中庸此章百讀而會悟至理,知道孝為百行之先,而進修自覺他,成己度人,因其德澤必受上天加勉,賞賜福祿而保佑護助,並將天命大責給你,望你能以德教民化民,替天行道,天下歸孝,建立大同世界。所以有頂天立地志節之者,大德之人一定也能如大舜一樣承天命,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德澤普化萬民,功成天上,得永生與天地同壽,當然享不盡天爵之喜悅,天人歡喜,喜喜歡歡!
【節旨】前節夫子讚美舜之大德,先天、後天各盡其極,相承堯天化民,繼而啟化萬民自性,普化舜日,咸使天下歸孝,上天明命惟有德者命之。
本結論大德者,必有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這四個『必』字,重證大孝,因德澤而受天之加勉,祈望他能以德教民、化民。分明有先天大德,後天之大孝,隱費、微顯、大小之重意在也。
第十七章 舜其大孝 第二節 大德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譯】 以是因故,大德聖人,必然得受命天子之位,得四海之富,亦必得萬民稱頌,必得多歷年數,舜年百有十歲。
【註】 位=天子之位=天之明命大德化民。
祿=四海之富以養有德,正受其祿於天也。
名=大德昭昭萬民稱頌,以彰其德也。
壽=指舜百十歲。非指言色身之壽,大德聖人乃言其至聖,性王萬古常壽也。
【講】 夫順之大孝、大德,先後天雙全,造乎至德,天必降大任於身,居天子之位,一定能夠得最大之祿;一定能得最好之聲名;一定能得到最長之壽命。大德之必定其壽,而今老拙講舜之大德必得其壽,舜之大孝大德,聖容如在目前,此如老子所謂『死而不亡主壽』,乃自然之理也。
【論】 是故,大德者,所以得到天之明命,得天子之位;替天化民、行道、行德、行孝,必然得天下萬民供養之祿;必然得聖人之尊譽;必然得長壽。四個『必』字,固是大德為聖人,能盡孝之實,只言大德而大孝在其中。「位、祿、名、壽」,四者,乃本份當然,不求而自得者。舜之德孝兼固,所以為聖人。然德為孝之本,孝為德之顯,固有大德大孝之聖人,必然貴為天子而得其位,富有四海,而得其祿,乃得人人稱頌,而得其名,必然多歷年歲而得其壽。
四個必得「位、祿、名、壽」,然皆從性德之本然,至善之大本、大孝、大德中建立如來,乃自然之理也。若夫桀紂二者,或為暴君,或為戾王,雖得天下,悖性失德,身敗名滅,國破祀絕。若非有德,又何有必得「位、祿、名、壽」之受福於天乎。故大德之獲福,必得祿壽,豈偶然哉。
【說】 故有是聖人之大德,而極其至,必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得其祿,天下人人稱頌其德,而得其名,必然得其壽,總為不求而自應者。然而孔夫子豈非至聖大德,為何不如舜乎,因為天地宇宙有氣數天運,孔夫子之時,天地氣數衰,道德掃地之亂世,若非孔夫子之大德來挽救道德,救回世道人心向善,斯時天運氣數,溯自三皇五帝立極定緒,歷經青陽『龍漢水劫』,紅陽『赤明火劫』,天下人人多淪生死之中,莫可救度,幸賴 五教聖人有悲天憫人之心,體上天好生之德,立願下世,以大德大孝行化道德仁義向善,浩浩乎正氣充滿天地,戾氣消乎宇宙。
如是 五教聖仁之悲天憫人大慈大德,代天以化民之位,天降大命於身,衣食住足用,正壽祿於天,昭昭聖德,萬民讚頌,如天地日月之覆載照臨,萬世仰名,性德超然,受極樂天爵,常壽萬古,方為大壽也。
【證】 孝經三才章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儒教之孝道,不只是孝親敬長,而且包括立身、治國,平天下之廣義大道。天下一切之法則制度,甚至於一個民族之興亡,天下萬邦之安危,亦受到孝道之影響。道為孝之根,孝為德之本,此章乃大孝章,而本節謂大德必得其「位、祿、名、壽」,大孝大德之根本,乃係於先天性徵也。
【諦】 吾中華稱為禮儀之邦,倫理道德居世界之首,數千年來,孝道成為國人傳統之主要美德,並且是我建國立國之精神力量。世界古國,有者滅亡,如巴比倫、羅馬。有者滅亡而復興,如希臘、印度。獨吾中華始終古禮文化建立而到現在,其主要原因,是有倫理道德知精神文明,偉大孝道之維持,講究之週到,發揮之最為精微,實踐之最為徹底。如孔夫子學說,以人道為主,而人道以孝道為先。吾孔夫子所說之仁,仁乃孝之擴大,乃傳到曾子,乃把孝包括一切,以後幾千年來,歷代仁君則以孝治國,吾民族之所以稱為孝之民族,吾中華之所以謂孝之國家,其根源乃係於此也。
吾人體悟大孝大德真理,神州綱常定位,民德歸厚,大同之景仰,堯舜之道復興之今日,修真原人,體天立極,光塞宇宙,天下歸心、歸仁、歸孝,發揚其良知、良能之天性,究明德之新民,贊天地之化育,大同促成,厥功偉且大矣。隆隆慶兆,光天化日,聖道重興,得道修真原人佛子,各個都是天之子,各個必受天爵,性居極樂,『必得其位、其祿、其名、其壽』,長昭萬古,而是與天地同壽,此乃今實末後收圓,三天聖業,三佛之棟樑,天上人間,最值得吾夫子稱讚之大孝、大德之光榮。
【節旨】是故天之生物,動植皆一樣同仁,日光地水火風順調哉之,培之照料他,然而人類一定要依照他個人之德行根基緣份,『必因其材而篤焉』。行道進德為善者,報之以福,因其自栽者,天因而培植之,舜其人之謂也。對於不守道德自甘墮者,就讓他傾入果報中,天因而敗之,桀、紂二人自食惡果也。天之生物但欲其培,不欲其覆,皆所自取也。
第十七章 第三節 天之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譯】 所以天之生育萬物,必然因其材質,厚重待他,所以哉之能生長者,就特以培養他。傾者,如花果植木不和水土時節,即不得滋培他,就傾敗失其生機,而覆之推反傾倒也。
【註】 生物=兼動植物而言喻。
材=謂物之本質。
篤=深切、厚也。
栽=根本完固、生機氣機自湊。
培=養育滋長,似有生氣扶持他。
傾=生氣消散,似有物催倒他。
覆=傾敗根本搖動,無所附著也。
【講】 所以上天之化育群生、長養萬物一定照料其材質,發揮好生之德,何物而不欲罵之、栽培之、厚待之者,一草一木,凡物之栽植於地上,根本完固,生氣自然充沛,本有其可培之哩,因得雨露之滋潤,而生物浡然,培育之者固是天之篤也,而所以致承天之培者,天未嘗私厚於物,而物實有以自取,因其有本然之材質,而愈加天之篤厚也。
天亦非無故而摧殘覆之。若物之傾倒於地者,根本不搖動,物機無所附著,自有其不覆不可之理,因為風日所催,形質枯槁,覆之者故天,而其所以致天之覆者,仍是物其自取也。所以不栽培者,要傾倒者,即讓其自取也。
【論】 「天之生物因其材而篤焉」材字有解為性質。朱子之註解亦作「材者質也」。此質為先天的質,因先天的質,故因其質必篤焉,栽之者培之,而若傾之者覆之。若以先天的材質而說法,即所謂先天的宿命論,設若克備先天的道德信念之人,天即因其材質而篤焉、栽之、培之,其人不勉不修而可成君子、聖人。若先天的材質傾者,天必因之覆之。如是先天宿命的論說不知何人,如是講解而當時受墨子之攻擊,卻是先天的宿命的思想非儒教之真理,所以此章節所言之材質,其意義即須以思考,別有真理所在。
三字經初句就說:「人之初,性本善。」乃先天的至善本性。「性相近,習相遠。」亦即『材』非先天之『質』,乃後天修持功德之『材』。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乃先天至善之性,「率性之謂道」吾人落於後天能率先天至善本性,修「材」養「質」,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也。
【說】 是故天之生物,因其材質篤厚,如吾人悟中庸天命之性,而率性之至善,知修道遵教本旨,德至而福自應。凡此皆天理之所在,如物類必因其本然之材質而加篤焉,故物之栽者,根本純固,使從而培養之,物之傾者根本搖動,便從而覆敗之,非天有私意於其間,因其物之自取也。俗言:「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邊。」又言「恨命莫怨天」。
西諺所謂『天助其自助之者』此節主指草木而說法,比如向日葵花面日光轉而開,蔭濕之下樹木特以伸張,高枝向榮採取陽光,有自助之本能,雨露、風吹皆得其自助培養,自然之理也。蓋天之生物,但欲其培而向榮茂盛,不欲其槁殘覆傾,而栽者請者不一,其培與覆。皆所自取,所謂因其材也。天之待物如此,而待人何獨不然,故天之用人,必因其材而篤焉,善者再鼓再勵,以明益修其德,惡者傾之因其後天聰明,血心用事,氣拘物蔽,心靈黑暗,如有一線光明,尚可挽轉,如始終不回心,只好覆之傾之而已。以是舜之德天之篤厚,位、祿、名、壽,皆因其大孝大德所得者,益益明章矣。
【證】 新約聖書:馬可第四章:耶穌傳道多趣,設譬教人曰:3.聽之哉,有播重者,出而播種。4.播時有遺道旁者,飛鳥至盡食之。5.有遺磽地者,其土淺薄,發萌雖速,然土不深。6.故曰:初暴之,無根而槁。7.有遺棘中者,棘蔽之,而實不結。8.有遺沃壤者,發而長,結實成之十倍,或六十倍,或百倍。9.又曰:斯譬未達,安識眾譬。14.播重者,播道也。15.播於道旁者,猶人聽道,撒旦即至,將播於心者奪之。16.播於磽地者,猶人聽道,即喜愛之。17.惟內無根,則亦暫耳,及為道而遇難窘逐,遂厭而棄之。18.播於棘中者,猶人聽道。19.而斯世之憧擾,貨材之迷惑;嗜欲之萌動,蔽其道而不實。20.播於沃壤者,猶人聽道,受之而結束,有三十倍、六十倍、百倍焉。21.又曰:上帝國何以此之,將以何譬譬之耶,引猶芥子播於地,為間百種之至微。32.播即發,大於諸蕃,生枝而長,飛鳥棲其蔭。32.此耶穌多說譬以傳道。因民所聽焉。34.西諺所謂:天助其自助者:「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諦】 夫天生之生物,天有好生之德,以生生為心,何物不微篤之哉。然天未嘗私厚於物,而物實有自取也。於人類亦然,必因其本然之材質,而愈加篤厚焉。夫德至而福有自應,此天眷其德,絲毫不爽者也。
天之生我才,受天之命,非只有德而得祿位名壽,衣食居豐富而已,必負待天宣化之使命,自覺覺他,圓明廓落,天必降之大任,以教民化民,任萬民之先覺,故天之用人,必因其材而篤焉。天之明命,惟有德者居之。喚醒原人,急宜真修,中庸之道,古禮復興,大同不遠矣。
【第四節節旨】:詩經大雅假樂之篇說:可嘉可樂之盛大美德的君子,宜民宜人,遂使天寵愛之眷顧,依此能受祿於天,而保其身,佑其行,而保佑命之不已焉,使長享福祿無窮也。
【第五節節旨】:大德者必受命,以是篤厚之意,而享位、祿、名、壽之全。此乃固理之必然而無疑者。
此章已庸行之常推及其至理極處,以及顯示道之用廣,而其所以然亦即道體之微,自古諸聖人,以孝為其聖中之一德,只有舜一生由一孝道造到極致,以是而為聖人,而具大德受天之明命者也。
第十七章 第四節 嘉樂 第五節 受命
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第四節)
故大德必受命(第五節)
【譯】 詩經上大雅假樂之詞說:君子正而至善且又快樂。嘉哉樂哉之美德,應受人民之愛戴歸服,有此顯致之美德,宜當有其人民,而受天之保護佑助,而命他為天子化民,受祿於天也。(第四節)
故有偉大德行之人,自能保佑性命,孝道之全德已彰,必受天申之重任,斯正修天爵,即人爵自至,蓋非天有私於其人也。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大德善人,斯正修天爵,即人爵自至,故有大德者,天必命之為天子,故結句曰:『大德者必受命』。(第五節)
【註】 詩曰=詩大雅假樂之篇。假當依詩作嘉。
嘉=美也。
憲=言昭明也。申者發也。
受命者=受命而為天子也。言受命位祿明壽富饗保皆在其中矣。
【講】 詩大雅假樂之篇,假當作嘉,憲當依詩作顯申重也。詩曰:可嘉可樂之君子,有是可嘉美善顯明,凡有大德如舜者,及必受天申重之命而為天子,享位、祿、壽、名之全,固是理之當然而無或疑者也。
天以大德之事親如事天,及親心順而天悅。以大德之事天如事親,及天命歸而人與事感即應,私毫不爽,其由人而通於天者所必然也。舜之滿乎孝之量而為大德,必受天之命而為天子。是由庸德推之以致其極,即可格天而為帝,乃道費之大者也。
【評:講】 自古諸聖人,以孝為其聖中一德,只有舜一生單由一個孝造到極致,以此而為聖人,以此而致尊、富、饗、保,此依諸聖人不同者也。第五節壽命乃承上詩辭中受 命字決大德者之必然壽命也。大德內藏有孝字,命之受自其得必之可見。
受命之權不在天,而在於德也。故有大德者,天必命之為天主。故結之曰:『大德必受命』,是即不獨舜而已矣。其實湯、文、武,無不皆從大德中來,至若漢之高祖、唐之太宗、宋之太祖,及我聖祖,受命創業之君,豈偶然哉。
【論】 嘉樂君子,修到樂道之君子也。既樂道必然明道,明道必然行道。憲憲者,大德保身,顯明溢外,己身德足,而推行於外,豈不宜民宜人乎。此所謂先自覺而後覺人也。大德化民,民心咸向,身之用度於民,民糧則天祿耳。『保佑命之』之意。即自佑其性,懼心物萌生,自性常明常昭,天始命汝以行道也。聖人自佑自性,而上天輔助保佑以匡其不逮矣。『自天申之』之意,乃言天之所申,正我之所修也。我不自修,天何申焉。故古人曰:『命由我造,福自天申,信然。』故詩後結曰:『故大德者必受命。』信不誣也。
【評:說】 歷觀古代,聖君賢相,無不如然。若舜若禹,起自庶民,尊為天子。因其先修大德,故上天使命以大任,以教民化民也。湯武亦然,伐桀誅紂以昭天公賞罰,故湯武為臣,而後居天子位者,以其有天子之大德也。
桀紂為君,不過獨夫而已,以其有天子之位,而無天子之德。是以天之所重,重德不重位。故天命不常,惟有德者居之,苟失其德非獨夫如何。獨夫之行,不足作萬民之首,故湯武伐桀誅紂非湯武伐也,正是天公假手人以伐之也。然被天公假手之人,必有天子聖德,然後天公使假手也。假以誅伐,被假者,天必申以名命,以代天教民化民之任也。
【證】 古人曰:『命由我造,福自天申。』
孟子說:『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諦】 嘉樂君子即是修道樂道之君子,必然明道行道,憲憲大德保身,顯明大德溢外,己立立人,此所謂先自覺而厚覺人也。正事先自小圓而會大圓,大德化民,民心咸向,天下歸仁歸孝,『保佑命之』之意,乃自佑其性德,懼心物萌生,自性自護,常明常昭,天始命汝以行道也。聖人自佑自性,而上天輔助保佑以匡其不逮矣。『自天申之』之意, 『故大德者必受命(第五節)。』
乃言天之所申,正我之所修也。我不自修,天何申焉。故古人曰:『命由我造,福自天申。』信然。
吳雪峯 編著/忍辱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