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學之道
(一)大學者學天也
大學者,學大也。何謂大,惟天為大。天可學乎?曰可。一畫開天,伏義之學天也。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黃帝之學天也。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帝堯之學天也。惟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純,文王之學天也。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孔子之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此孟子之學天也。天者性之所自出,性者,人人所固有。性既為人人所固有,則天即為人人所當學。學之則大化聖神,可從而至。不學則狂妄鬼禽,亦可從而至也。
然天有理天,氣天、象天、之分。故性有理性,氣性,質性之別。而心亦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不同。此愚人、賢人、聖人、之學問、見識、造詣、之所由分也。
理天者、乃理性、道心、之所自出,理者、無極之真也。未有天地,先有此理,天地窮盡,此理復生天地。未有此身,先有此,此身既逝,而此性仍在。
理本無象,天現河圖以象之。有象之河圖為地盤,如人之身也。無象之河圖為天理,如人之性也。易之坤卦曰;黃中通理,此理貫乎天地之中,超乎天地之外。
此理之所以無不理,各得其理。其體至虛,故萬殊在於一未。其用至神,故一本能應萬殊。至虛則一無所有,而無所不有,至神則淡然無為,而無所不為。周子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性之所自來,人之所由生也。二五之精,生有形之身,無極之真,妙合其間,作無形之性。三五相合,有無混一,天寓乎人,人寓乎天。人中之所寓者,雖天之一點,而至理無分,至神能通,實天理之全體也。
天理者、萬物統體之性,人者、物物各具之天也。此性寓於一身之中,謂之隱。超乎有形之外,謂之費。費則放之彌綸六合,隱則卷之退藏於密。彌六合則其大無外,藏於密則其小無內,此大學之道,已得於未生之先矣。
迨此身之既生也,㘞地一聲,太極之氣從而入之。氣顯、理微,微不勝顯,則拘於氣稟,知識漸開,甘食悅色,交物而引,則蔽於物慾矣。理蔽於氣,氣蔽於物,物交於物,自理而氣,自氣而物,愚人只知有物、而不明乎氣。賢人明於氣,而不達於理,如不能從事於學,則囿於小而昧其大矣。當斯時也,欲自小而入大,非學不可。學之之道奈何!
(二)明德新民道理
在明明德,在新民。明德有三義,德之體本明,惟其明也。故稱德;此一義。明德雖人人本有,然拘於氣稟,蔽於物慾,大都有而不知其有,非學無以明其明德之所在。此明白其明德也。然知而不行,不足以充明德之體,擴明德之量,必須於行,而後擴充之;光大之,由大而化、而聖、而神也。知行之道謂何?
在新民,蓋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即天命之所謂性也。知其明德,統其明德者,率性之謂道也。在新民者,修道之謂教也。蓋有教無道,則天人路迷而難成。有道無教。則師生道絕而無繼。道全於己,可以繼天立極,以道教人,乃為代天宣化。繼天立極者,明體也。代天宣化者,達用也。明體者,自明其明德也。達用者教人明其明德也。教人明其明德者,新民也。經文親字讀新者,非親不新,師生之道,無問遠近,無分親疏,胥一世而教育之。
薰陶漸染,漸民以仁,摩民以義,迨至淪肌洽髓而後,胥四海而咸登仁壽,連親疏而同成父子。孔門師弟,有唐虞君臣之尊,成周父子之親,年近三千,世近一百,至今猶未改也。夫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三千徒眾,大都陋巷草野之人也。及至明德通藝而後,盡成孔門高弟,而列國王候,多與之分庭而執禮。無復陋巷草野之習,盡成衣冠道德之士,舊習漸消,新德日裕,此非新民而何。
現今聖廟佈滿海內,聖教溢於海外,而七十二賢,共夫子同廟享祀。而其後代子孫,同派起名,不但新於一世,而能新於萬世。不但親於一代,而可親於萬代也。由此觀之,新民必須親民,民愈新則民愈親,親至舊染去盡,親至百世不改,此方謂之新民,方謂之親民也。親與新,一而二,二而一也,親新之道奈何?
(三)在止於至善
在止於至善,至善,即不睹不聞之神,無聲無臭之天,無思無慮之性。斯理也,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人謂之性理。在物謂之物理。在事謂之事理。文有文理,道有道理,故窮理然後盡性。窮神方能知化。理者、至善之體。神者,至善之用。理天者、萬物統體之至善。理性者、物物各具之至善。故天失理、則星斗亂度。地失理、則山崩川溢。人無理、則倫常乖舛。文無理、則行之不遠。道無理,則修之難成。
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得理則善,失理則惡。無極理天五常具備。無極理性,五德兼該。天道福善而禍淫。人道賞善而罰惡。積善餘慶,積惡餘殃。然而善有小大,善有真偽。堯舜揖讓,韶故盡美矣,又盡善也。湯武征誅,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盡善盡美者、至善也。盡美未盡善,善則善矣,而非善之至也。五伯之假仁義彼善於此則有之矣,謂之善則未必也。理、欲、互乘有得有失。理氣混淆,非善之至也。始勤終怠,旋得旋失,或作或輟,非止於至善也。
孟子曰:性無有不善,此論理、不論氣也。告子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此論氣、不論理也。荀子曰,性惡,此理氣皆不論,而只論乎慾也。論慾者、則性有惡而無善。論氣者則性有善,而非至善。論理者、然後知性無有不善,而謂之至善也。荀子言性惡,知有象,而不知有氣也。知象者、離道太遠。知氣者、漸近於道。論理者、則至於道矣。
至於道,則理為至理,善為至善,誠為至誠,神為至神,聖為至聖,人為至人,性為至性。性善為何,即明德之所在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即天命之謂性也。
學人皆知人人有性,而不知性出於天。即知性出於天,而不知天有理天、氣天、象天、之分。命:性:有天賦之命,本然之性。氣數之命,氣質之性之別。心;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異。神、有元神;識神;魂魄之不同。質性;肉心:魂魄:出於象。氣性、人心識神,氣數之命,出於氣。本然之性、道心:元神:天賦之命;出於理。象則暗而不明。氣則有明有暗。理則本體常明。本體常明者,至善之地也。此地論象、則五行具備。論氣、則五氣朝元。論理、則五德兼該。有無混一,顯微無間,兩在莫測。徹內徹外,非內非外,放之則彌六合,大而無外,此明德至善之費也。卷之則退藏於密,小而無內,此明德至善之隱也。愚人執象、以五行之質為道,此團砂為飯,苦死無成之道也。賢者以五行之氣為道,此仰箭射空,力盡終墮之道也。聖人以五常之理為道,方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五常之性、明德也,至善也。明明德者,止於至善也。止於至善者,明明德也。
蓋明德雖人人之所固有,然自有生而後,拘於氣稟,蔽於物慾,迷真逐妄,背覺合塵,若非生知之聖,大都有而不知其有。此上古聖神,乘時應運聰明天誕,體無不具,用無不周。萬化在手,宇宙生心,始於明德,則繼天立極。終於新民乃代天宣化。至善止於一人,則德無不明。至善止於人人,則民無不新,道在堯舜帝王傳之。道在文武、諸侯傳之。道在孔孟,大夫傳之。道在周程,士人傳之。當今之世、道在庶人,此不卜可知者也。三代以上,道在君相,自上傳下,傳至庶人為終局。三代而下,道在師儒,自下傳上,傳至帝王為終局。此亦理勢之必然也。
大學之道者,聖經之總冒也。是為無極而太極。明明德者,天一也,一者奇也。奇圓圍三,三用其全。新民者,地二也,二者偶也。偶方圍四,四用其半,三三見九,天之數也。二三而六、地之數也。至善之理,乃無極之至真。合天九地六,而一之者也。蓋因天失理,則天發殺機而移星易宿。地失理,則地發殺機,而龍蛇起陸。故我不止於至善,則德不能明。教人不止於至善則民何由新。此道之所以生一,而一之所以含三也。
明德者、體也、新民者、用也。至善之理,乃明體達用之主宰也。蓋止於象、則有壞。止於氣,則有盡。惟止於理,則不壞無盡。神智圓通,虛靈活潑。舒之滿六合,捲之不盈握。雖寂然而不動,乃有感以悉通。大化聖神、可從而至。賢關聖域,可從而登矣。
止於一時、則一時之德明,而為一時之聖賢。止於一日,則一日之德明,而為一日之聖賢。止於終身,則終身之德明,而為萬世之聖賢。止之則狂可作聖,不止則聖可作狂。止之一字,不綦重歟。是故易曰:艮者止也,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仁者之所以樂山也。止之之法奈何。學者必訪求真師,指點詳明,超氣離象,洞達神明,得其明德至善之所在。知空中之不空,識無中之妙有,然後寡慾養心,遵顏子之四勿,依曾子之三省,體論語三思無邪,自有思入於無思,自有為還於無為,此止之之法也。
再加以有事戒雜念,別行住坐臥,神明現前。廊廟山林,靜喧語默,隨在得所止矣。得止矣、復禮也。禮復、則明善復初。明善復初、則天下歸心。心止於至善則德成。事止於至善則業就。
(四)定靜安慮工夫
知止而后有定,夫天下貿貿,岐路亡羊,莫知其所止者,蓋因務凡者,常沉慾海。務修者、助長揠苗,或白首無成,望洋而返。或鐵壁銅牆,無門得入者,皆不知所止,止非其所之所致也。不知所止,孤造獨詣,無害於世。止非其所者,以訛流毒無窮也。有志為學者,必先求其真知,真知而後真行。真知者、知至善之所在也。真行者、止於至善而不遷也。止而不遷,內而一心,外而百骸,皆獲大定矣。知者、入手也。止者、功夫也。定者、效驗也。而后有者,乃由淺入深,造詣次第之義。心知止、則心定。事知止、則業定。
定而后能靜,靜者、一心之躁妄盡釋。擧世之萬惑不搖。至理真性,寂然不動,心靜神逸,止水澄潭。石蘊玉而山輝,淵含珠而川媚。充實積中,英華發外,萬里無雲霽月光風,顏夫子簞瓢陋巷時也。定者,身不動。靜者,心不動。心靜、則氣調神和。世靜、則民安物阜。
靜而后能安,安者、義精仁熟,從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內外如一,動靜不二,此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取之左右逢其原。禮曰:安定靜。書曰;文思安安時也。大海汪洋,澄之不清,攪之不濁,心若朗鑒,知如神明。由止而定,由定而靜,由靜而安,功夫至此,則物慾全消;氣禀悉化;內外貞白;天真獨露;聲律身度,鑒空衡平,寂然不動之大體立矣。感而遂通之大用全矣。心長安、別一身舒泰,世長安,則萬事俱理。
安而后能慮,止定靜安者,乃由動入靜,反情合性,攝萬殊而還一本,以立大學之體。慮者,乃經綸應酬,導窾批郤,若庖丁之解牛。辯是與非,如伯樂之相馬。既萬理之俱足,即無適而不當。鑒空,則美惡自照,衡平、則毫釐難欺。慮者、乃感而遂通,以達大學之大用,體全用備,藏器待時。窮則獨善,達則兼善,潛現躍飛,大行不加,窮居不損,無入而不自得矣。無事、則萬慾俱寂,有事、則無慮不當。
慮而后能得,以前功夫,既明體達用,體無不具,用即無不周,如此則大人之學既成。大人之道已得。以知止者為大學之入手,能得者,乃大學之成就。定靜安慮,由下手至於成就,效驗造詣之次第功夫條目,至此一結。安而不慮,則端末不現而無用。慮而不安,則躁妄無準則多失。由安而慮,則體立用行,大學之道得矣。
(五)本末終始之道理
物有本未,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萬事,有萬事,然後有本末。始終,先後,之序,大人之學,窮源究委,原始要終。本末不紊,先後有序,方能代天理物,經營萬事。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人為萬物之靈,飛、潛、動、植、莫非事也。天有四時八節,雨暘災祥,陰陽消長莫非事也。人有三綱五常,服食起居,公私慶弔,莫非事也。天有天事,地有地事,人有人事。天地萬物,雖各有其事,合而言之,皆大人分內之事,當知當行之事也。
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此天地人物總統之本始,最先之事也。元:會:運:世:之升降,年、月、日、時、之循環,雖大小不同,久暫各異,莫不各有本末,終始、先後、之序。大人之學,悉運會升降之由,因事之消長興衰、而行其經權常變之道,施其因革損益之法,可者因之,否者革之,不及益之,太過損之,本則先之以原始,末則後之以要終。天地不足,大人補之,陰陽失和,大人調之,日月盈虧,寒暑代謝,治歷明時,使民不惑於稼穡之期。灑掃應對,此本始所先也。則立小學以教之;窮理盡性,從政服官,末終所後也。則立大學以教之;人之賢愚不等也。則立政以一之;寬則失之放也。則制禮以節之;嚴則失之拘也,則作樂以和之;勤勞則賞以勸之;賢有大小也,則立君以主之;三公論道,六卿分職,百官從事,萬民役使以等之,恩有厚薄也,則立七廟、五望、三族、六親以殺之。故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智、仁、聖、義、中、和、之六德,孝友、婣、睦、任、恤、之六行,禮、樂、射、卸、書、數、之六藝,此曰三物,而實該萬事。德先、行中、藝後,此本末、始終、先後、之序也。再如水、火、木、金、土、貌、言、視、聽、思、宮、商、角、徵、羽、吉、兇、車、賓、嘉、莫非事也。而物在其中。有是物、則有是事,有是事、則有本末、終紿、先後、之序。大而天地之終始,次而帝王之興廢,再次而身家之存亡,再次而一事之起落,彰往察來,萬理悉備,無應不當,不為事先,不失機後,因時制宜,動靜軏隨,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則違道不遠矣。此一節乃三綱領之後尾,八條目之起頭,蜂腰束氣過脈語也。
(六)先後次第八條目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此八者乃即流溯源,萬殊一本。由本及末,一本萬殊。萬物萬事,成始成終,先後次第之條目也。稽古帝堯,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因其舊法,參以己意,刪其繁冗,補其缺略。上法三皇,中法五帝,下兼三王,先聖後聖,若合符節,舊曲新調,異口同音,問猶龍於柱下,儒玄一家。取聖號於尼丘,東西同字,拘墟之儒,不達三教一天,萬國一理之源,強分彼此,各立門戶,同室操戈,自相冰炭。三千年來,柱下塵生,杏壇草鞠,雲迷天竺,霧鎖祗園。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況予晚生數千年之後,前不見往聖,後不見來哲,睹遺文而生悲,忽潛然而淚下。
然而天道好還,無往不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定雖能勝天,天定終能勝人,數之所在,理不得而移之。理之所在,數亦不得而奪之也。不必悲天憫人,弔古傷今,且整玉振金聲,以今還古。古者、指堯、舜、禹、湯、文、武、而言也。蓋天下之本在國;一國之本在家;一家之本在身;一身之本在心;心之運用在乎意;意之所之隨乎知;知之是非得失在於學;而學之入手自格物始,大學十章,獨失格物致知之傳,此經載在禮記,漢、晉、隋、唐、以來,鮮有識者。至宋真儒輩出,始表章之,作孔門道統之冠,九章皆有其文,並無異議,因致知一章失傳,遂成千古疑案,有以格物為格事物之物者,朱子之學也。有以格物為格物慾之物者,陸子之學也。或有是朱而非陸,亦有是陸而非朱,或作朱陸之調停,或有陽朱而陰陸,千百年來,鮮有定論。致令後之學者,北轍南環,莫知適從,有志之士,或因無門而入,安於小就,或至皓首無成,望洋而返,皆因蚌鷸相持,遂使漁翁得利,而半山八股之學,竟成孔門嫡派之傳矣。
格之一字,源有數義,格於上下,有苗來格。格其非心,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此數格字,有感格、格至、格除、之義,而扞格、格鬪、賞格、格外,又有克制,遮攔、界限、改革之義,象山陸子之學,以德性入手,厭煩樂靜,洞見物慾之紛擾,實為養心之掣肘。尊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之語,則以格為格除之格,以物為物慾之物。格、即克也。物即己也。格物、即克己也。此說雖近於是,而其中有實法、權法,真空、頑空,之不同。如果師傳真嫡,實知明德至善,乃天命之性,惟微之心,腳踏實地,空中不空,此為實法真空。寡慾養心,玩心神明,物欲全消。則肢體如隳,氣稟悉化,則聰明若黜。明德虛靈之性,脫然無累,放彌六合,大包天地,卷藏於密,隱於毫端,此正顏子隳肢體,黜聽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時也。
(七)明德性海通天路
人自有生而後,天理之性,拘於氣稟。氣質之性,牽於物累,是物至而人化物也。始則不知有天,再則不知有性,繼則不知有身。惟嗜慾之肆縱,惟物引之是從,迷惑愈深,去道愈遠,認逆旅為故鄉,抱他性為己兒,戀鬼關禽關之污下,忘賢關聖城之高明。自大道既隱而後,不惟性出之天,未有知者,即本性天君之真正主人,亦未有識者。
蓋因降生之時,㘞地一聲,後天之氣,從而入之,識神、人心、用事。氣顯理隱,而理性、元神、之道心昧矣。大學之道,必須真指點,理天、氣天、象天、之源;理性、氣性、質性、之分;然後知得之理天者,乃惟微之道心,道心即明德,明德即至善。得之氣天者,為惟危之人心,得之象天者,為血肉之心。
道心者、無極之真也。真心不隨死無,不因生有,光明寂照,無所不通,寓乎一身,超乎有象,放之在外,則豎窮三界,大而無外,卷之在內,則藏於一身,有感悉通。
至理渾圓太極先。徹終徹始徹中邊。
大包覆載無形外。細入鳶魚有象前。
二五合時周性命。一三判處貫人天。
義皇畫卦真宗顯。聖聖賢賢在此傳。
明德虛靈一段光。心源性海降維皇。
合天要識通天路。至命當知立命方。
費隱顯微神兩在。中邊本末理雙忘。
有為須到無為處。聲臭空空至善堂。
此即無極理天,明德至善也。賢不加增,愚不少減,人人本有而不知其有者,必待真師傳授,講透言明,實得於心,然後遵陸子格除物慾之格,先格富貴財色,昏性之物、以制其外。再格淫念雜念,亂性之物,以安其內。若待物慾格盡,自然天理純全,天理、即明德至善之地也。
功夫至此,天君雖貴,舉目即在眼前,理天雖遙,不移一步即至。未至之時,耳聞總屬荒渺,既至之後,眼見方為實在。既到至處,真知至處。故曰;物格而後知至,意之所以不誠者,物慾擾之也。物慾格盡之後,天真獨露,徹地通天,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一絲不掛,萬感俱寂,性若澄潭,意同太虛,到此境界,真實無妄,而意有不誠者乎。
故曰知至而後意誠,意既至真無妄,心亦中正不偏。故曰意誠而後心正,心正則氣調神和,言行從理,內外貞白;而身自修矣。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此明明德成己之事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誠能感神,誠能格天,誠能動物,況一家之人乎。教之以言,化之以行,傳之以道,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使一家之人,皆能格除物慾,復還天理。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則家齊矣。由親及疏,自近及遠,風行草偃,化行俗美。一國之人,皆能格除物慾,復還天理,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則國治矣。
吳雪峯 編著/忍辱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