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誠章旨)此章發明天人合一之旨。誠者,誠之者以立言。欲人由教以復性,盡人而合天也。此章與首章天命謂性,修道謂教不同,首章為道理之本體,此章說自誠明,自明誠兩種人之道理也。由分而說之到合處,以見天人同歸,以勉人之意誠可以人道希天道也。自誠明者,誠明一時俱到,生‧安‧之事先仁而後智也。

    自明誠者,尚須由明而至於誠,學利‧困‧勉‧之事,先智而後仁也。性則天命之性,人所同此性之者也。聖人所獨教,則修道之教,教本乎誠德,五教聖人設教,是聖人事,此是由教而入誠德者也。誠則明、是明在誠中,明則誠,是誠在明後,是說前後分段,然由說到合處,以見天人同歸一理,其勉人之處故說,教本乎德則五教大同。

 

    第二十一章   自誠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 自誠而明,即上文之『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自然合於天道此全然是從天性而來者,所以說,自誠明為之性,自明而誠,即上文之由『明善』而『誠身』此是從努力於學思‧辨‧而得者,所以說『自明誠謂之教』。乃聖人設教化有誠心,則能明悟道理,能明悟道理,則能涵養誠心矣。

【註】 自=由也。

        誠=心之真實無妄也。

                明=心之照徹無蔽也。

                性者=誠先而明後。誠即無不明,誠明一時俱到者聖人所獨,天命知性也。

                教者=明先而誠後,明即能誠,明誠終歸於一者,賢人之學,由教入道誠知德也。

                則=上則字特緊,下則字較緩。

【講】 子思承上二十章發明天道人道之極意,勉人由教以復性也,曰吾因夫子『誠者』,『誠之者』之分,而愈知性教矣。天下有自誠而明者,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此聖人之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則謂之性,而為天道者也。亦有自明而誠者,先明乎善,而後實其善者,此賢人之學,以擇而精,以執而固,則謂之教,而為人道者也。

    夫曰性曰教,又因人而異矣,而要其歸,終豈不相及哉,蓋自誠明者,非誠而後可明也。真實之理既全,神明自然兼照,則無不明矣。自明誠者,非明猶未能誠也。既辨明無妄,因以漸復明,則可以至於誠矣。此盡人合天之功不可以不勉也。誠明從誠而明善誠身,誠為行,明為知,自誠明者之行,總在誠中,明即誠之光輝發越處也。

【論】 誠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說,子思而立言,以明『誠者』『誠之者』其始雖分,其終即歸合於一也。曰天下人有自誠而明者,其心中未受蒙蔽也。渾然實理一團,本其賦予之實理,以獨照天下事物,自然無一毫末之凝惑,而無不明徹,此聖之德,稟之初生而自有者,是謂之性。天之道也。

    亦有自明而誠者,其心中有所蒙蔽,不能真實無妄,必由窮理之功,以明天下之善,而漸進於誠。此賢人之學,遵聖人之教,而復其本性之初,是謂之教,人之道也。夫曰夫性曰教者,天人之分,總歸於合,天人之一也。

    自誠明者,非由誠而後至於明者也,蓋本其真實無妄之心,清虛透徹不撓於欲,獨處透徹,全無一點之蒙蔽,立刻無明矣。自明誠者,亦終非不能誠也。蓋依其格致之功,理欲分明,真妄悉辨,自然存理遏欲去妄留真,斷無一毫之虛偽‧明亦可至於誠矣。誠自無不明,固無待於人,明可至於誠,亦和異於天,此盡人合天,天人之合一也。

【說】 自明誠謂之性者,誠謂真實無妄,性之體也。明謂真知朗照性之用也。即體之用,故曰誠明。自真實無妄之體,而發靈明之照用,體用雙彰,渾然無二,故云自誠明謂之性,此天然之性,不假修為,所謂誠者天之道,生知者此也。

    自明誠謂之教者,此明乃了悟之意,以性體本明,今既迷之而不明,復假師友教導之方,使一旦了悟,豁然貫通而大徹之,以至本然無妄之地,故曰自明誠謂之教,所謂誠之者人之道,學知者此也。然誠明本一,體用無二,苟至於誠,則無不明矣。苟能悟明此體,則無不誠矣。此其所以學知生知,而及其知之一也。必欲如此,其誠方至,其性方為能盡矣。

【證】 孟穎心得記要云:『誠』與『明』,皆為進德修業者之重要法寶,能生而『誠』者,自然是聖人無疑,其境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者也。經過學習而勤行不輟,自然是賢能之人,由學而知,困而知,利而行,勉強而行,由格物,致知而窮理,明善,由人心進而合天心,盡人合天,天人合一。

    又曰:先『誠』後『明』便能由明德而推之新民,以先覺覺後覺,由自己之誠心勤修進而讓每個人之本性光明,自誠明即由其內在實理以照萬物,如天開日明,自然無蔽,此即『天之道』。

    先『明』後誠,即是經一番寒徹骨,考驗細查後,贏得梅花之撲鼻香,自然勤勉上進,力學不輟,自明誠,經去其私慾,由學而得之工夫,以復本性之光,此即『人之道』也。

   雪峰云:『誠』『明』功夫之重要,於此章孔夫子所述天道人道之意,故人物天地俱包在我性中,性本通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說,闡明孔子之意旨。賢人之學以至聖人之德之意旨,由教化返天命之性,盡人以合天,反覆推廣闡明也。

【諦】 誠哉天地也。是以四時行萬物生,萬古千秋,而不變其度,此所謂至誠不息,欲效天地之至誠不息,必先立永恒之心,欲立永恒之心,必須先固至堅之念,如是則始足以效天地之至誠也。至誠不息,以恪奉格致之功,則自性復其圓明矣。孔孟乃誠則明者,由明德之體,而外推新民之用,故抱悲天憫之人願,以濟生民之倒懸歷盡諸艱,不屈不撓,乃發自性之至誠外推於新民之用,故能堅苦奮鬥,以覺後覺也。

    明即誠者,乃受聖人之教,心源明洞,然後誠心立定,以期覺自性也。誠即明者聖也,明則誠者賢也,誠即明之明者乃自性圓明之明也。故效天地至誠,克念作聖,以圓明自性也。明即誠之明者,乃明心之明也。明心者,軀身物於照著也。明心而後,則誠立定,然心者有動有靜,深恐有輕移之慮,知道不可須臾離,此非賢者如何,故賢者始終抱道不離誠德,以明其心,則以漸趨於覺性矣。及其登峰造極一也。 

 

 

 

吳雪峯 編著/忍辱禪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P 的頭像
    小P

    小P 的部落格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