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真天大道淺說

 

  一日有客造余盧而問曰,甚麼是真天大道呢?余曰;天道就是孔夫子對曾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那個道。客曰;這一字怎講呢?余曰;天道實是難講,其精微處我也說不出來;今將淺顯處,略略說明,這個一字,橫寫為一,直寫為|,圓寫為○,這個○就是周濂溪夫子所說的無極而太極。客曰;何為無極而太極?余曰;極,如戶之有樞紐,木之有根底。何以言之,陰陽五行闔闢不窮,無極為開闢之樞紐,男女萬物生生不息,太極為生生之根本,所以說;為天地之大樞紐大根底,然却無樞紐無根底之形。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溯其始而言之,而實為天地萬物之大樞紐大根底,故曰;無極而太極。本來是太極之外,另有一個無極,質而言之,無極是理,陰陽是氣,氣之所以能升降往來,化育萬物者,理為之主宰。

  無極本無形色,而竟能生出一切有形有色來,本來無聲無臭,而却能生出一切有聲有臭的來,通上徹下,亙古及今,上而日月星辰,下而河海山獄,中而飛潛動植,物類之多,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無非無極一理化育而來。是理立於天地萬物之表,又行旋乎宇宙森羅之中,在過去無極之前,又貫乎未來無極之後,無始無終,無無體,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故云:頃刻離理而不可得,天地萬物有異,而是理無異,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葉,皆是一貫。

   佛家六祖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道家老君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故元神譬之人身四體皆一物,故觸之而無不覺,不待心使至此而後覺也。所以謂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可見這個一,就是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的真主宰稱為上帝也。在人身上說。就是自已虛靈不昧的一個真性,寂靜圓明,渾然天理,從上帝分下來的,也名為身中上帝,為一身的主宰。目賴此這一纔能明,耳賴此這一纔能聽,足賴此這一纔能動,手賴此這一纔能擧,統四端兼萬善,也是這一點靈性統之兼之。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也無不賴這一點靈性以為根本。人的形骸有少有壯有生有死,而這一點靈性無少年壯年,無生無死,充宇宙貫古今,大莫能載,小莫能破,無在無不在,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受於天者,就是這個一○,生一物不曾帶東西來,惟是此一○來,死時一物不曾帶去,惟是此一○去。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一、修真要言

 

何謂修眞,天地之中吾人性命最眞,人爲三才所貴者,宇宙一切道理,全備於人之生命裏面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吾人之生命須臾不可離,人之性本乎天命,人能率性,復本之天良謂之修道。人多失本性之至善,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自暴自棄、甘墜苦海,全不思想人禀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爲萬物之靈長,可以行天地之全功,得採天地精華妙理,更可以載天地之大道。夫天地之道、顯象於日月,而日月之道、顯象於陰陽,而陰陽之道、亦顯象於消長也。消陽長陰凡夫之道、待至陽盡陰純而成鬼。消陰長陽異人之道、煉至陰盡陽純而成仙。人是半陰半陽半仙半鬼也。若將陰氣煉退則成純陽,純陽者仙佛聖神也。古聖先賢皆由人修成,人能修性煉命,證仙佛果位何難之有。孟子曰:堯舜與人同耳。顏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此皆言人人可以爲聖賢、人人可以爲仙佛,只在有志無志之分耳。有志者不論在家出家、都能修性煉命。在家者妻爲朋,子爲伴,人身雖在紅塵,而心出乎紅塵,何等便宜之事也。

 

可惜人多迷昧,不思超出陰陽五行之外,猶與萬物同處天地之中,爭餐爭食,實大有負天地之所賦矣。有道之人,知人生無常,識破富貴榮華,浮如朝露,夫妻恩愛,幻若南柯。凡間樂景,歡情莫不如石火、如閃電虛而不實。人之生也,一自胞胎初出、乳飲血食、即眛本初,迨至二八期臨、陰來陽往、天性日漓、情好日篤、由少而冠、冠而壯、壯而老、數十年短短身世、百憂惑心、萬事勞形、枝枯葉落、至死不悟不覺沉淪六道。人道已屬難全、何况天道乎。窃思天地無私,常覆常載,日月無私常照常明。人何不効法天地日月,清靜無私,公明正大。今時天道普傳,天降眞道,正是原人還鄉之佳期也。如欲、求眞道正法,須去左旁,道有三千六百旁門,七二種左道,故曰左旁。總爲術流動靜,四果之門。惟有性理先天大道,三教合一、五教一理,是爲不二法門也。修道先要明理,理當體全,三五數理,一者、一貫玄關也,三者三花聚頂也,五者五氣朝元也。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道德之原理

 

(一)人性本道德

 

所謂道之本源者!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上帝創造之力量,生命之光,乃宇宙之眞理,天命之性也。這個眞理大無不包,無微不入,在天謂天理,在物謂物理,在人謂性理。此理之無所不理,物物各俱一理,就是天地萬物各具有生成根本道理。天理、物理、性理、實則一個不易之眞理法則,爲大道本源創造力。所謂自然之法則者;在天則運行日月星辰而有序、四時代謝消長而不紊,造化之神妙莫測,在人則統四端而兼萬善,盡倫常而其性之元善以達至理。難名其名、難形其形,故老子强名曰道、道也者萬有之本源也。吾人之欲修道立德,返本還源者,返此眞理也。前聖先哲著書立說,遺留後世,莫非意欲闖明本源眞理、引導群生、齊登覺路,各個能追本究源,返還本性之至善,庶可重見堯天舜日,聖賢濟世苦心設教立說垂世,使世人明道德性命之根源,其鴻恩無量也。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九、成仙作佛自求於心

 

吾婆心度世,苦口化人,意欲使人人同歸覺路,在在共出迷津。夫余亦人也,有生能好道,少而痴蠢,長而怪異,壯而通神,世之奇吾者,皆以吾爲異也。夫吾豈有異哉!不過蠢耳、庸耳、愚耳、已矣。吾何異!不貪不妒,不想不妄,蠢也。不知計慮,不明巧拙,愚也。不言怪異,不落塵俗,庸也。世人說我蠢,笑我愚,責我庸,吾轉痛世人不蠢,不愚,不庸,吾即以至蠢,至愚,至庸,之道,以醒悟世人。

 

人如不能知心,即不知道。故修道者,必自煉心始也。然煉於未發難知,煉於既發易為,如遊心放心諸雜念心,皆既發之心也。而欲使之寂然不動,殆必守其心,定其心,收其心。夫守心之訣,在守其未動時。定心之訣,在定其必動時。收心之訣,在收其已動時。收之不易,先要隨起隨收,收之愈疾,守之愈堅,定之愈固,此乃我道門修心之妙訣也。要使此心空無一物!蓋心者,即先天一氣之眞陽結成,故心屬火,非純陽無陰也。陽中自有眞陰,故心形上有三數覆下,下有偃月載上,可見陽非陰不長,陰非陽不生。眞陰從眞陽,故以心名。所以動一毫妄念,心内就短少一分眞氣。一事入心,使添一種魔障。故心一起,即不以心名,是名曰念。念字之形,人有二心也。人有二心,不能專一,故百事無成。欲其至於道,是欲向東而反之西,愈行愈遠矣。心爲一身之主,有一無二,若起二心,是謂之念也。此念一萌,便生出許多虛妄之事,而心不能作主,致使此身陷於沉溺,而永難拔度矣。修心之道儒家言正心,佛家言明心,道家言煉心,心皆一心,法皆一法,無有別也。修持各或有小異,證果則無不同。而作聖作仙作佛,總皆自求於心。從心起修,則一眞一切眞,一得一切得矣。凡修心之道,若寂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杳杳冥冥,不内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之要訣也。若隨境放縱,即心動念聚,怎得定靜,必行住坐臥,宜隨時檢點此心,有何差錯,有何過失,務宜正其不正而歸於正,則至善矣。總以心不爲物誘,不爲習染,不爲外動爲要。一有動念,必即力下克己工夫,以降服其心,使對境而不動心,日降其物心人心,而復其道心天心,煉心之道,各宜深思研究。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八、歸向

 

六祖法寶壇經曰;善智識,今發四弘願了。願度無邊眾生,願斷無邊煩惱,願學無盡法門,願成無上佛道。更與善智識,授無相三歸依戒。涅槃經曰;涅槃名爲無相。維摩經云:諸法悉空名爲無相。善智識,歸依覺。兩足尊。於三類中兩足爲貴,能入道故謂人天類。佛亦兩足,故言兩足尊。歸依正;正者一止、在止於至善之眞正道法也。則正大光明,一止眞正之道法,即明吾本性是佛寶、一時一刻而不相離便是歸依正也。離欲尊;離貪欲婬欲。四十二章經曰;離欲寂靜是爲最勝。歸依淨;俱舍論云;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清淨。衆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爲師,終不歸依邪魔外道。不歸眞脉眞天命即邪。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智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俘。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愩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若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法華經曰:凡夫淺識。深著五欲。太威德陀羅尼經曰;於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却成妄。善智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智識,既歸依自三寶境,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今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善智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内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光。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七、性命真覺                       

 

                詩曰  平和性德可修身,  忍辱從容壽者仁。

                        氣暴心動命不久,  靜定延我老年夤。    

        夫事至而知,曰悟。未至而先知,曰覺。悟惟難,而覺則尤難也。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著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皆覺之功也。然非至誠則不能焉。又曰:誠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夫至於明、動、變、化、而覺之功用大矣。莊子以人之生死等於夢覺。嘗曰: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自知其夢也,覺而後知其夢也。旦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耶,惡乎知之非遠行而不知歸者耶」。細玩斯言,則知人之夢而不覺者,因有生死之見存也。有生死之見,佛曰:「斯有人,我,眾生,壽者,之相。斯有貪,嗔、癡、愛、之迷」。愈迷則愈夢,愈夢則愈不覺,愈不覺則愈陷於輪廻之苦海,而不得脫,不亦大可哀哉。間嘗考究生死之理,乃知人本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死,何也!生死者,乃陰陽二氣之聚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而我之神,即隨其聚散之去來焉。當其神之來也,則氣聚而託於形,形則由是而長,故謂之生。及其去也,則氣散而離於形,形則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居之舍也,我有來去,故舍有成壞。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壞耳。然神之來去,權不在我,又實在於陰陽之氣聚與散耳。故我身者,天地之一物也,我安得私而有之哉。昔有人告舜曰:汝身非汝身有,是天地之委形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信如此言,則我之身體性命與子孫,皆非我有,何況身外之禾稼土木,禽獸魚龞,金玉珍寶,穀帛財貨,皆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不得認為我有耶,故曰:天地萬物不相離也,認而有之,則惑矣。噫!此皆覺之之言也。道德經云:善攝生者,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所謂無死地者,人自幼至壯至老,有生必有死,壽高百歲,亦不免同歸於盡,惟聖人勘透此理,不於肉身求生,而於性身求生,不憂肉體之死,而憂性身之死。老子曰:吾身既無,我有何患。孔子曰:殺身成仁。如我  玄靈高帝,與南天總院岳武穆王,殉國而死,耶穌捨身救世,佛受哥利王節節支解,此皆數聖佛攝生之模範。肉身雖死,真性常存。蓋肉身有形有質,有受死之地,所以有生有死。性身無體無方,無死之地,故能不生不滅。人能空此數十年必壞之肉身,而攝此千萬年不死之性身,則為大覺仙人矣。且夫人之逐逐營營,奔走醉夢之場,而不自覺者,非性不明,乃物慾蔽之耳。故木本靜也,而所以動之者,風搖之也。水本清也,而所以濁之者,土渾之也。人本有覺也,而所以無覺之者,慾炫之也。身之有慾,如樹之有蝎,樹抱蝎則還鑿自身,人抱慾則還自害,故蝎盛則木拆,慾熾則身亡。欲救吾身,先去情慾,欲去情慾,先歛五關,五關者情慾之門,嗜好之府也。人能閉關絕慾,則內觀無我,外觀無物,而性明矣。性既明,則千百年以後之事,如在目前,千百以外之事,如觀掌上,以此言覺,則無所覺,而無所不覺矣。雖然,覺豈易言哉!古往今來,凡造十惡業者,六塵徧染,三業縈纒,要皆陷於不自覺耳。是以陰罪陽過,日累月深,背道違真,順邪棄正,生遭狀戮,歿受冥誅,身落三塗,欲求解脫而不得,良可嘆也。今幸天道宏開,欲闡春秋之筆,喚醒已溺之世界,及早扭轉,勿入沉迷之境,快登道岸,同期覺悟之生,當今萬惡世界,然非志士,誰能超脫塵凡。不過於處世接物之時,先行改過遷善,養性修真,悟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則是一覺也。即有天堂地獄之別矣。故以斯道覺斯民也。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六、學道修禪                       

 

                前言

        太上曰:天生萬類,人為萬類之道。人何為萬類之道,因人知識獨優也。知識獨優,謂之曰人。人具此知識,生於萬類之中,其知其識,為人之至寶明矣。此寶得之於天,天賦此寶,乃欲人護惜之,持愛之,保守之,涵養之,奈何自不知惜,竟日日消耗之,荒亡之,遺失之,傷損之,失此至寶,人同禽獸。何也,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此知識也。今知識也,不知顧惜,日消日損,至寶則微,久久焉,有不同禽獸之不靈乎,終歸消亡而已矣。人欲保此至寶,日使不耗,能終不同禽獸之無靈識者,當用何道以持養之。曰:當知學道。道何以學乎?當學天人合一之道。天人何以合一乎?當修真禪。真禪何以修,以清靜為入手。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五、學道須知                       

 

學道之人,要置生死於度外,破得一個死字,方可為不死之人,道有三乘者,虛無之道也。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如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只得一點靈根,能奪天地之造化,可參陰陽之正理。以法煉之,可使有歸於無,其無又能生有,故能與天地同老,日月同參,此上品天仙之道也。中乘者,秉虔誠而齋戒,奉聖真以禮拜,誦天尊之聖號,念太上之秘文,一念純真,萬慮俱清,上格穹蒼萬靈洞鑒,靈光不滅,一點真性,直達虛無,位列仙班,此中乘之道也。夫下乘者,積功累行,廣行方便,濟人利物,多作些好事,常檢點過失,真性自可不昧,靈明原能顯著,或隠或現,與仙無異,此下乘之道也。

        所謂出家者,出塵離俗也,必先有一番看破塵俗之意,隠居求道之心,方可謂之真心出家也,若一時妄冀成仙,或因氣忿,或貪安閑而山家者,是借道為由,而實安頓其身也。故猛勇心易起,長遠心難得,以道為可有可無,所以終失玄妙。又有幼失依怙,老來孤獨來出家者,不過借道門以棲身,有何看破之事。總而言之,既來者則安之,管他看得破看不破,來在三寶地,都是有緣人,進吾門者不窮,出吾門不富,既入吾門,當體吾心,上者參玄打坐,中者誦經禮誥,下者忍苦做工,亦可以了出家人之事。人所不能者,我勉而能之,人所不忍者,我必忍之,能者能絕情慾,忍者能忍饑寒,如此則過於人矣。要使心中空虛,勿容一毫障礙,勿起一點偏私,不惟無人,更且無我,以我既無,而魔從何有哉?要在此虛無之中求道,工夫自得,若於做作上坐工夫反失真道。凡事量力而行,無過無不及,識其大者成其大,識其小者成其小,傍繩墨而去,循規矩而來,雖不能成仙神,亦不失為好人,也不枉修道一場。若只知挽髻是道,削髮即佛,五蘊不空,四相未除,外面儼然衣冠,內裏幾同禽獸,名利之心不淡,是非之心常存,奢華為念,只恐衣服飲食不及人,僥倖在意,常望所作所為皆如願。如此之人雖說出家,實未出家,名為修道,全不在道,以此看來,不及還俗歸家,染苦為樂,何必久戀玄門,指道營生,造下無邊罪過。今生既不能超拔,來世猶墜於苦海,是今生之福果未得,而來世之罪孽早種。當自思省,修成大道出迷途,纔算人間大丈夫,日月同明永不朽,乾坤並老壯玄都。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四、登真入聖修道要義                       

 

           (一)敦重人倫存養先天

乾坤一轉斗柄春回,又逢新歲,末後時年,祝諸大德舊年平安,祈禱新年心閑,道德有進,幸福家庭,妻朋子伴,歡聚一堂,共飲屠蘇之酒,何樂如之。天時機運更新,面臨收圓在即,我們修道須要一番警覺。吾人學道,要知本末前後,本者何?人倫是也。末者何?效驗是也。先者先其所急,後者後其所緩。認定本末先後之次序,循此漸進,久久自有很好工程發現,行坐住臥,日用尋常,動靜語默之間,無一面非絕大學問,無一而非絕大工程。最可惜有些得道之人,全以些外功為得一萬事畢的普漉漉渡期之口氣,望希聖希賢者——。天人一貫之大道,性命是要双修,內外必須並進。重整道盤,非旁門外道盲修瞎煉者可比。吾道是中庸平常之道,先從司尋常着手,動靜語默,循乎天理,本乎良心。其對父子兄弟,夫婦親朋,先要克盡人道,然後乃合天道。一面盡倫常,一面勤修煉,是謂內外交修,本末兼盡,倫常是根本,根本克盡,自然天真顯前,得大自在。莫聽有輩貪便宜得一成佛,而謂天道不須禪定,內工不效者,吾未之前聞。然切莫妄想貪求,專事分外之榮。蓋妄想即是人欲,人欲不淨,天理安得流行。所以此心要時時存養省察,檢點打掃,不使有一毫人欲之私,雜於其間。平時如此打坐,自兕效果,中庸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魯論所謂顏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者,此也。存養純熟,省察功深,則人欲之私,自然化於無仃有之鄉,譬之紅日升天,光明燦爛,而陰霾之氣,安得不消弭於無形哉。陽升陰降;陽長陰消,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冗膚毫毛,內外通靈,活潑潑地,氣機舒暢,筋絡流通,三百六十五骨頭,頭頭是道,八萬四千毛竅竅光明。法輸常轉,可以奪造化之機,玄機奧妙真修實煉,自驗體會,可以脫死生之數,不過要以敦倫立品為先務,而用工長壽却病為後圖,人慾未盡,天理安存。天人交戰,而不相融,理欲交爭,而不相浹,竅且耐守不住,病且從此滋生,遑論却病,遑問長生,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有是理乎。修道之人安貧樂道,素位而行,一切看破,心常清閑,阿彌陀佛國土寶藏,即是真富貴。要知衣服所以彰身也,不在錦繡輕裘,而縕袍布服斯可矣。房屋所以蔽風雨也,不在雕梁畫棟,而竹籬茅舍斯可矣。此心隨遇而安,刻刻不離這個,每日抽暇禪定用工兩亖次,久之自然有成。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三、漫談修道進德要領                       

 

                前言

          這篇散文,材取仙佛降諭,教誨進道修真之金言玉語,句句科律,必是百煉金丹,可以了死,更能超生。神聖指點,識見卓絕,吾人細讀本文,宜沐浴洗心滌慮,明究之,審察之,本天理而不遠人情,唯要令人去四相之病,破執致中,尚自家德行,精讀細味可以能換骨。是篇文中有妙意,於妙意中覓出玄機,機玄中藏清心藥,可以醫心中病。藥到病除,毋搖汝精,毋勞汝形,心空朗然,一真獨露,性天澄徹,得證菩提。

 

文章標籤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