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至誠盡性章旨)此章述自誠明者之事天道也。首二句已包括全章之意旨,以下具皆從盡性中推出至誠首句上著『天下』二字謂天下歸仁乃聖人闡化天下至誠設教先覺覺後覺庶物能盡性與天地參,盡人物盡天地,皆盡性中事。性乃是仁義禮智盡云者,而盡性又皆至誠中事。說出理一分殊大道理。惟其理一,無所往而不盡也。必自盡其性,乃能盡人物參天地,亦惟盡人物參天地,方能盡其性。
性原通天地萬物,為本體者也。性中包得人物,是理一性中混不得人物,是分殊故,人性物性各有盡底事蹟,盡人物就是贊天地,兩『可以』字作『有以』看,化者自有而無,育者,自無而有,參頂贊來,以功而言,贊以定位言,曰參,參是不可相無意,只將化育說得重,便是天地少我不得,性本通天萬物為一體者也。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譯】 惟有天下最誠心之人,才能完全明白,完全實行自己之本性。自盡自己之本性,就能盡知眾人之本性,能盡知眾人之本性,就能盡知萬物之本性。能盡知萬物之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間萬物之變化生長矣。
可以贊助天地間萬物之化育,就可以知天地並立為立矣。『盡』謂之無不明,行無不常也。『贊』猶助也。此言天道由誠而明者之事也。
【註】 天下至誠=誠之至極者,天下無能加之者,謂聖人之德也。
盡其性=得自天稟之仁義禮智之德性擴充之而極廣大之謂也。
盡人之性=聖人之教,能使天下之仁皆知天稟善性擴允之謂也。
盡物之性=己性能盡則人性亦盡,物性亦可盡矣。性為萬物之源,人物(物者禽獸草木皆然)之性悉皆天命之性之故謂盡物之性,順萬物之性各極其用,如盡木知性,以造作宮室家具之類,盡性之全,而製刀劍,鐵鋤。
贊=助也。
化育=使萬物生生化育之贊,以人力助天工也。
【講】 天下至誠謂聖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髮之不已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質不同,而有異,言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明之,處之無不當也。
子思述論誠而明之事,以明天道,曰,人惟誠,有未至則性有未盡,故與天地人物不相通矣。『唯天下至誠之人純乎理,而不雜欲,故能於所性之理,察之極其精,由之極其至,而無不盡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己能盡己之性,則之興養立教,則悲天憫人之仁心生,自能盡天人之性,既能盡人之性,則撙節愛養,自能盡物之性,此為人物皆天地所生,而不能使各盡其性,便是化育有不到處,惟至誠能盡人性,而盡物性,則可以裁成輔相,而贊助天地生成人物之化育矣。
既可以贊助天地生成人物之化育,則天位乎上,地位乎下,至誠位乎其中,可以與天地並立,而為之矣。至誠盡性之功用,其大如此,此自誠而明之事天之道也。盡人性物,皆屬己身事,故曰能贊與參與其成功處,故曰可以也。
【論】 子思承上章,自誠明之事,以明天道也。曰:天人之生也,予之氣以成形,賦之理而成性,是性也,本真實無妄,純然天理,但人受氣拘物蔽,不能將真實無妄之性,擴而充之以至於無往不盡矣。唯天生聖人,氣清而欲不能蔽,質粹而欲不能累,其真實無妄之性,直擴充於至極之處,為天下莫能復加,是為天下至誠,舉凡上天所賦之全體,渾然皆備於我者,為能察之無不精,由之無不熟,生之安行,不思不勉,自然能盡其性矣。然性非我一人之性,實與人物共得於天者也。
由己之性,以及乎人之性,雖有彼此之異體,而其性則無不同也。既能盡其性,則以己之性,而體人之性,而心無不通,以治己性者治人之性,而願無不遂。無論智愚賢不肖之異稟,使之厚其生,正其德,各復其性之本然,而能盡人之性矣。由人之性及物之性,所稟雖有偏全之異,而其性實無不同也。既能盡人之性,則物之性能通於人者,則馴導之使有之有利於人,不能通於人者,則善處之,使之無害於人,無論飛潛動植之殊類,為之樽節長養之。使其生之自然,而能盡物之性矣。
夫人性物性俱原於天者也。然天能賦人物之性,而不能使人物各盡其性。是天地化育,有是亦有所不能及者,而至誠能盡人物之性,於天之所欲,為而不能為者,代為之,以裁成天地之有餘,輔相天地之不足,則可以贊助天地之化育矣。既可贊天地之化育,則有天地不能無至誠。
立天地之道為陰陽,立地之道為剛柔,立人之道為仁義,天在上昭其高明,地在下昭其博厚,至誠在中,昭其燦爛,三才並立,是為三極,少一則不可,夫道也。蓋無極而太極,太極而皇極,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者天地人也。推本窮源歸本由一,此一乃無極妙理,至上至神,生之一,行之一,統氣象而為之主宰矣。天地參,謂與天地並立為三,蓋天地皆一理所生俱屬形象,盡人盡物,參贊天地,性本通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三才一貫之道也。
【說】 二十一章所說誠明本一,體用無二,苟至於誠,則無不明矣。苟能悟明此體,則無不誠矣。此其所以學知生知,而及其知之一也。必欲如此,其誠方至,其性方面能為盡矣。故本章則述為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具此性德,人物以之共稟,天地以之共立,有情無情,本共一體。
既能盡吾之性,即能盡人之性,既能盡人之性,則亦能盡物之性,苟能物吾無間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則自然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此盡性之全功聖人之極致,皆至誠而至,此尤其能致中和,則天地自然位,萬物自然育,可不言而信矣。盡其性謂完全明白實踐自我之本性,以自性之光輝,而照耀眾生之本性,讓之同樣復其自性之輝。更再了解萬物之本性,助萬物完成其自性之輝。即可以參贊天地化育,是指人能與天地並立為三,德配天地,久而不朽,與天地同齊也。
唯是天下最至誠之人,纔能徹底明瞭自己之本性,能自明本性,方能教導別了悟自性之光輝,能讓眾生各明自性,使能讓萬物各復其本性,然後纔能利用厚生,幫助大自然完成其所未能完成之事。因天不言,地不語,唯人能闡揚天地之德,幫助這世界萬物都能各安其位,各遂其生,此便是人之所以足可與天地並列為道所在。
【證】 先賢文天祥正氣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此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氣所磅礡。稟列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吾人果能盡其性只要為人群造福,為社會貢獻為後世闡道德都真正與『天地同參』『浩氣長存』德配天地,久而不朽真實與天地同齊矣。
物徂徠曰:盡天性者,其所得於天者擴充而極廣大之謂也。
又曰:天地雖生育萬物,不能盡其用,必待聖人以盡之。是謂助天地之化育也。
易經說卦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禮記禮運篇曰:『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
又祭統篇曰:『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
荀子王制篇曰:『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摠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
又性惡篇曰;『人皆可以為堯舜』(人雖渺小六尺之身然能達天下至誠聖人之地位,即可相並天地稱謂三才。縱令非生知安行之聖人,然學知,勉行不息,而盡性謂賢人,進而為聖人,則可與天地參矣。)
雪峰云:愚按天本有理、氣、象、三天之分,理為無極天,色相皆空,無中生有。氣為太極氣天,陰陽交感,化生萬物,而理自主宰其中,人身小天地,得道原人所得之寶即是理氣象三天精華盡我性中,為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即可以天地參矣。
【諦】 大哉至誠之道也。惟能效天地之至誠。已覺自性於圓明者。明能盡性中之能事也。然性中有何能事。曰五常。率自性五常。以外推親民之用。此謂自性之能事矣。故自覺而後覺人。惟能覺自性。所以能覺群性。以盡人自性之能事也。是以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物有生息之萬物也。萬物形與我殊。而理則一也。所謂盡物性者。則順物之性。以盡其所能也。如是則天地得位。萬物得育。人物各盡其性矣。然物何以盡性。猶犬馬以供人使。順其性以盡其能。而不強其性者。此謂盡物之能事矣。然何謂順物之性。可謂強物之性。如駝負百鈞。蟻負一粒。駝與蟻之所負。雖懸殊而其盡性之所能則一也。強物之性者。如殺萬物。已恣口腹者。乃強物之性也。天生萬物以代人赴勞。共人所使。非令人以恣口腹也。然物性之所能事。亦非作人人口腹物也。故殺萬物以恣口腹者。則謂強物之性矣。順物性矣盡其能者。曰大化之道也。強物性以作口腹之物者。曰大惡昭著也。世人宜注意此點為要。是以覺自性。以盡自性之能。而外推親民。以覺人人之自性。使人人盡其自性之能事。如是則大化時雨。萬物各得盡其性矣。此天地之中和正氣也。致天地之中和,則可以贊助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助天地之化育。則我位列三才之一。大化之德。可配天地焉。如此則可以與天地同齊。日月同明。四時同序。鬼神同吉凶也。雖天地傾陷。而我自性長存。而不歿也。則與無極真理合而為一矣。
吳雪峯 編著/忍辱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