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君子之道即是中庸之道,承上章素其位而行,以示人修道盡德有序,逐步邁進。就是說,辟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思。君子順天之道執天之行,化萬民咸向王道而盡其天職,先宜修身齊家,還應由正心誠意入手。蓋道不遠人事日常之間,修道上特說自邇自卑,乃是一步緊一步,乃是益切入德之途徑也。

 

第十五章   第一節 辟如行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譯】    君子修道,辟如行走遠方的路程,必要從近處出發。辟如要登高,必定要從低處起程。

【註】    辟=同譬;譬喻。

邇=近也。

卑=低也。

【講】    修行的君子欲實踐中庸之道,自有其順序,上章說素其位而行,今又言說譬如行遠,千里的路途,也必自足下一步起程,又譬如登高,萬仞的高山,由還必自麓谷卑處出發。言雖卑邇,明示進道有序,逐步漸進,是不可躥等的。

【論】    君子之道,子思立言說,大道高遠,其理玄微無窮,人之修道進德,必達人情而通鬼神。自知之始,以盡了窮神之至,自行之始,以造到知化之極。在人道上若說到大忠大孝,亦皆不外子臣弟友的庸行做起,由卑邇及高遠,凡天下之事,莫不由小及大,體道的人不可躥等,道之切於卑邇,其理無窮,道即無往而不在呢!

【說】    人欲行遠,非可驟至,辟如登高,豈能一步飛騰,高低遠近卻是無定,可以身邊足下做標準,觀察道之行於入世法,聖人指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素其位而行,就是必先正己後化人,由低近處起程,以達到高遠的理想,安步立足,低近之盡是高遠之至啦!

【證】    書經太甲下篇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道德經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諦】    修道進德有序,得道、修道、了道、成道正是修道四步聖功。得道不修怎麼了道,何能成道呢!得道者目前的邇也;成道者登峰造極的至境高也。得道原人雖得目前師道,若不性命雙修,由漸進步,知行合一,以至窮神達化之極峰,才合聖意,不可忽略,願佛子原人,熟思定靜安慮,天道機玄可得啦!      


體天行道,由卑邇,及至高遠,必由庸行之常,中德之易入手,聖人教示吾人達人情而通鬼神,對人道倫德卑邇處做起,入世而出世。日常中間最親近的不過是我的家室,亦皆不外子臣弟友之綱常倫德,今舉道之行於家室以明道義,對於自己正心修身為卑邇,以齊家盡道就為高遠。以一家上下言,則和妻子宜兄弟為卑邇,即父母無不順就是高遠。在以類推父母之順為卑邇,格天受命就是高遠。以戒慎恐懼為卑邇,即致中和而位育,即是高遠也。

 

 

 

 

 

 

第十五章   第二節

 

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譯】    詩經說:妻子處在家庭和陸好合,猶如打鼓奏瑟彈琴。就是兄弟們並定翕和,和好快樂,這樣美滿情份,溫暖事宜的你全家居室門風,快樂你家中妻子大小。

【註】    詩云=詩經小雅棠棣之篇,這是燕兄弟的樂歌。

鼓=彈奏也。

瑟琴=瑟古代是五十絃,後世改做二十五絃。琴古時是五絃,近代改做七絃。琴長三尺六寸,比瑟短一點。琴瑟調和,人常二樂合奏,所以鼓談瑟琴比喻和合的意。

翕=合也。

耽=不斷的安樂。

室家=居室家庭,另意見禮記的曲禮說:男子三十而有室(妻),女子二十而有家(夫)。就是室家以夫婦為主,及家庭的意思。

【講】    君子行道,先對卑近處做起的意義,子思引例詩經的小雅棠棣之篇提立證實說:人若在家庭悅樂和好你的妻子,猶如鼓瑟琴一般,彈奏的音律調和。就是你的兄弟仲間必定和睦,相敬相親,宜兄宜弟故無不翕。這樣溫暖的家庭,待妻子有慈有愛,對兄弟有情有義。既然和睦翕好,和平快樂美滿的情景,和樂且耽了。適宜哉!你的美滿家庭,夫婦情篤恩愛!快樂哉!你的妻子,兒孫順從,純情相愛,樂你妻帑阿!詩經所說如此。

【論】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觀於道行於倫理人道上,可以明查必從淺近處,對自己家庭做起,才是入手真功夫。詩小雅棠棣之篇說,人能修身齊家始妻子和樂敬愛,如鼓琴瑟者一般,必要溫純賢慧,情好意合,而極其高雅貞淑,這樣美滿幸福,合之至也。兄弟也是一樣,情投意契,如手足親愛和翕,一門之內風和日暖,平和快樂,四時皆春,宜爾室宜爾家,樂爾妻帑,是從妻子之恩愛好合,兄弟之情義和翕,而推及一家之中,夫婦兄弟間親密,子女兒孫溫純,和樂且耽,無不皆宜呢!這樣道行於其家者,正是由邇行遠,由卑登高,可見道之漸進有序也。

【說】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義,子思引詩經做明證,由宜室推宜家,著手起腳,即兄弟怡怡,得全家一同和氣快樂,恭敬順從,必及子孫上下喜氣滿門。修道齊家妻帑子伴,建設理想的道德家庭。樂者樂道,和樂且耽,所以欲宜家必先宜室,妻賢父慈子孝家族全體和順,家齊而後,如能順天之道,執天之行,大化於一邦,世界大同而大同啦!

【證】    詩經大雅思齊篇說:『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孟子引此詩經敷衍大意說:『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大學說:(詩經,周南桃夭篇)『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諦】    末後修真的君子,欲立身行道,應由身內的卑近,正心入手,至於其家必先正其妻,因為妻是身外的近者,幸得賢慧的妻室,好的內助,教化子女,嚴父慈母,妻賢子孝,容易達到齊家修道的理想。推道於妻,陰陽和諧如鼓琴瑟然,宜室宜家宜兄弟,宜於子孫莫不皆然。祝福大家『和樂且耽』自卑以至登峰造極,自邇快到上帝樂園。

 

 

 

 

 

 

  修道君子,齊心齊身,必能齊家,先正其妻,次正其子女,宜兄宜弟,和睦好合,室家和樂且耽,為父母者其順矣乎!夫妻不時風波兄弟仲間不睦,兒孫且不良,雖經濟好,美衣美食美住,而其內心的悲傷時難堪,為父母者何能其順矣乎!。

 

第十五章   第三節

 

父母其順矣乎!

 

【譯】    孔夫子說:做父母的人,那就悅樂順心了。

【註】    順=適心也,自然從心安樂,不是百善孝順為先,事理上順從不忤逆父母為孝的順,此節的順是間接的體父母之心為心, 室家和樂且耽,雖家境經濟不好,衣食也不豐,及父母的心亦安然悅樂啦!其順矣乎!贊歎的詞。第三章:中庸『其至矣乎』次章: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易之繫辭傳曰:易『其至矣乎』。都是表達贊歎的辭,父母的心,其順矣乎!見家庭兒孫的『和樂且耽』及神安心樂也。

【講】    孔夫子說:做父母的人,內心最滿意歡喜快樂的,莫非和順悅樂。夫子最理解體察為父母的心,所以說孝『為其疾憂』,『不遠遊,』等的話,是能體父母之心為心,使父母無憂無罣礙,悅親順親才是真孝的順,夫子贊歎說其『順』矣乎!

人多體會孝道,百行孝順為先,卻是多不知父母如何以順呢!如何以悅父母的心?多福多壽多男子總是人人之所歡樂的,今三多其備,子孫眾多,大廈高樓,五世同堂,美衣豐食,雖順從孝敬,如若妻子不合,兄弟不睦,為父母者其內心傷悲實甚,所以欲悅順父母之心難也。

【論】    父母其順,這順字的意義,非指不忤逆孝順的順,更非是指順教令順從的順。夫子贊歎父母其順矣呼!這順的意義正是『父在觀其志』父母樂善,即從順其志,順是逆之反,雖盡心順從行孝,有所做事,不悅父母之志,致父母有所悲傷,就不能悅順父母心啦!今觀詩經的意思,妻子兄弟皆相合,即父母之心始安,妻子兄弟皆相樂,即父母之心亦悅,及父母其順矣乎!

【說】    人能合於妻子,宜於兄弟,美滿家庭更又孝敬順從,即其父母安樂可想而知,然父母之心不只而是就得到真的悅樂,必體父母之心為心,『觀其志』『不遠遊』,所以曾子之養曾皙,養親志也。曾元之養曾子,養親身也。養志與養身,就有差別了,我亦立身行道,齊家建設道德家庭,粗衣素食,父母之心,何等順悅神安心樂滿足呢!

【證】    中庸二十章說:『順乎親有道。』孟子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又曰:『舜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舜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又曰:『堯舜之道,孝弟而以矣。』

【諦】    為人子能體父母之心為心,順親心正所以順天心也。親有不善顛倒之處,即善諫其行,不可取順暗從,陷親不義即不孝,其順矣乎,必順天心啊!

君子行聖人之道,不過在人倫日用之間,不厭卑近,不期高遠,論語所謂下學而上達,就是這個意思。 

 

吳雪峯 編著/忍辱禪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P 的頭像
    小P

    小P 的部落格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