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天方性本經解義
第三章:述人身性顯著由
溟漠運精 元袓誕降
【註】溟者,幽深也。漠者,廣大也。以喻真宰之妙用。精者,七行之精粹也。元祖者,阿丹也。首出為萬世之人祖,故繫以元也。誕者,大也、特也。降生也。
【講】人生之始,陰陽自相摩濕成形,實本真宰之妙用,運氣火水土金木活類七行之精粹,結聚而成色身。真宰分性,持畀以全體大用,而為阿丹之用,而為後世之首聖,即以為治理小世界之元祖也。初造乃以宇宙精華朔陽靈炁化人、其後乃以人生人也。
髭乳感孕 支裔衍生
【講】男子髭見,女子乳形,即婚配期也。感孕者,男女相感而成孕、孕胎也。支復成支曰裔。喻人生子,子復生孫也。衍生是生生不絕之意。真宰降生阿丹,初為一人,由阿丹分身而生一女曰好娃。自其左肋部出,即為其妻,蓋以造物之妙用也。及其後也,生子蔭孫,支裔繁衍,則皆以男女相配而生。其分配有期,男子以髭見為期,女子以乳形為期。髭以陽盛而見也。乳以陰盛而形也。陰陽互盛,則交感生化之時也。
初惟一點 是為種子
【註】一點者,即小世界先天之溟渣也。種者,譬此一點,如農家所留百穀之種子也。
【講】真宰降阿丹,以為小世界眾生之人祖也。將推萬世而莫窮,其生也非阿丹之身,靈炁質素,先天創造機玄,自然生也。由真宰造阿丹之身,即將先天性理所餘之溟渣之天元一點,如穀種然,先寓之於其身。本此一點天然至真至妙以生也。
藏於父脊 授於母宮
【註】脊者,背骨,負乎陽者也。宮者,子宮,處乎陰者也。
【講】生命靈活在一點至真,彌綸天地,包羅萬象,真空中含藏無極生機,既生寓於一身。而後分藏於無窮無數之身,如種子然。由父脊交配傳於母宮,如播種然,生生之道,由此焉。一點至真,蓋藏必宜固,如果含仁,必在核內,脊骨其至固者也。及授於母也,母則有子宮焉。蓋種必宜密,如種育芽,必埋土內,子宮其至密者也。
承繼先天 妙演後天
【講】世天無形之化,至生人而終極。後天有形之化,以生人而始顯。是人也,承上則繼上天以不絕,起下則演後天由理顯象。由象通理,皆以此至真一點靈明之功能也。
胚胎兆化 分凊分濁
【註】一月曰胚,三月曰胎。兆化者,小世界之變化,自此起也。
【講】此一點清妙無象生命靈光,自父之陽動,天一生水而資始,母之陰動而地二生火而資成。水清火濁交感成形,而一點至寶真性之中一,而逐分為清濁兩氣。其後千變萬化,皆整此陽陰二氣而化出,猶太極之分兩儀,乃自無形而生有形,故不藉人力,自然而分也。此胚胎一月之象也。
本其二氣 化為四液 黑紅黃白 層包次第
【註】二氣則清獨也。液者,氣化成象也。層包自外至中,次第由濁至清,不相紊亂。
【講】清濁既分而後,清之中又有至清者焉。先尚未有象,而今既分清濁,又復分至清至濁,遂成四液矣。層次包裡,不越不亂,亦有二儀之分四象也。此胚胎二月之象。
四本升降 表裏形焉 紅者其心 黃者其包 黑者為身
白者為脈
【註】四本則四液。心者,人之天。包者,心之外孔。身者,人之地。脈者,身之經絡也。
【講】二氣既化四液,既為人表裡心身之本。風火輕清其氣在內。紅者為心之質,黃者為心之外孔。以發現乎靈明,如天心外麗也。水土重濁其氣外降,黑者為身之質。白者乃身之脈絡,而以流行其精氣,如地水內藏也。蓋胚胎三月之象也。
身心既定 諸竅生焉 肝脾肺腎 眼耳口鼻
【註】定者,定位也。竅者,心中包空之靈氣。
【講】身中脈絡之精氣,會續於腦,而內通乎臟腑,外開為孔竅也。肝為木臟,眼則肝之竅也。脾為土臟,口則脾之竅也。肺為氣臟,鼻則肺之竅也。腎為水臟,耳則腎之竅也。言諸竅則凡骨穴毛孔,無不概矣。蓋胚胎四月之象也。
體竅既全 靈活生焉
【註】體者,統周身之百骸。竅者,統周身之百穴。靈活者,即種子中先天之性理也。
【講】體竅既已成全,則有形之事完。而無形之性理啟矣。蓋肝肺脾腎之臟於內,猶金石之藏於土也。眼耳口鼻之形於外,猶草木之出於土也。體竅靈活運於中,猶活類之騰走於空際也。胎孕四月,體竅全而靈活生焉。
靈活為物 包備萬性
【講】推原人性靈,知能之全,非若物性之偏也。包無不概,備無不俱也。蓋人性之為物,凡先天所蘊之性理,後天所顯之知能,精妙無不悉備。即如真體執一含萬也。
與種俱存 與胎俱生
【講】理氣同源,則靈活與種子不異,一有俱有,非互相先後顯之有次第耳。當其種子藏於父脊之時,此性與種俱存。授了母宮之後,即與胎俱生。惟虛含微妙,不可窺測,如豰種然,凡後之根芽萌孽枝葉花,莫不俱存種核之中。
隨厭形化 而運其機 俟其體全 而著其跡
【講】人性當稼種之時,父陽母陰,化為水火,即於其中,分清分濁,默運其機。然必隨形而化者,此大世界氣隨理化,小世界理隨氣化也。人性當授胎之後,因其身心而呈露本然所含之萬性,四肢百體,即要不純全,則知覺運動,自無不妙合也。
子吸氣血 由臍入胃 而堅定啟 是為金性 百體資之
【講】四本升降之後,復生木金活類之次第。臍者身之蒂,濁陰外包之總紐也。胃又土之府,水穀之海也。言體竅既全之後,資尚柔脆,其內之筋骨,外之肢體,何以能堅固成立,周身部位,通體經絡,何以能一定不移。皆由子在母腹吸母氣血,由臍入胃,木與水合,而所具之金性啟焉。故百體資之,得以堅定也。蓋人身之四液,猶天地之四元也。第大世界自無形至於有形,故止於至濁之土,進與水合,而遞生金木活類有形之資。小世界自有形返而無形,故始於至濁之土,進與水合,而遞顯金木活類無形之性。其吸氣血,必由臍入者,以臍為濁陰之樞紐,陰性歛故從此吸入也。
由胃入肝 而長養生 是為木性 吸化資之
【講】此即金與木合,而生草木也。肝者陰陽清濁之交會,半表半裡之岐界也。言堅定顯啟之後,其所生之體竅,何以日長月大?所吸之氣血,何以能去粗存精,皆由金性自胃入肝又與火合,而所具之木性生焉,故能長以養之,吸以化之也。或曰金石火而生木,木止發生何以能吸化也?曰,木之發生皆由根之在地,能吸水土之悄也。肝中有膽,即木之根也。故凡吸精華,而化穢毒者,皆膽力也。
由肝入心 而活性成 是為生性 運動資之
【講】此即木與氣合,而生活類也。心者身之主,清陽中懸,靈明之樞府也。活性即靈活也。言長養既生,既生之後,身心雖具,蠢然血肉,何以能知覺?體竅既全塊然形質,何以能運動?皆由本性自肝入心,木與氣合,而所具之活性生焉。凡全身知覺運動,食色之根,莫不於此基之。而所謂生性者,以本然之性,由形與生故名生性也。或曰:活性至此始生,以前得母未活乎乎?曰,活緎以種俱存,與胎俱生。凡分清濁化四液,生體竅皆活性也。惟存胚胎一點,至微至妙之中,潛行變化,幽隱莫見。今體竅已全,堅固長養,靈活之機具內,活動之性成矣。故潑潑然活動於母腹之中矣。
由心升腦 而知覺具 是為覺性 外之五官 內之五司
一切能力 皆所資之
【講】活與理合,而生人也。腦者身之主宰,清陽外顯,亦即靈覺之總司也。五官者,視、聽要嘗、臭、觸也。(眼、耳、鼻、舌、身)五司者,總覺、想、慮、記、斷也。觀活性既成之後,於外界目能視色而不昏,耳能聽聲而不瞶,口能嘗味而不淆,鼻能臭氣而不塞,身能遇觸而即知冷暖澁滑。於內景能總統一切知覺,或撥想於事前,或審慮於事後,或決斷而不惑,或記憶而不忘。皆由心之靈氣,與身之精氣,上結為腦。凡外之五官,內之五司,以及週身內外之事,莫不仰藉其力。故能使身心感應,甚神甚靈妙,貴於萬物也。
是諸所有 四月而成
【講】人之身心表裡,一切所應有者,無不於此胚胎四月之內,悉已生全,無緧毫之虧缺。其後不過以次而顯,更不容有所增差也。蓋此四月,俱屬有之生成,故曰是諸所有四月而成,以示有形之化,自此完,而無形之化自此起也。
五月筋骨 為堅定顯 六月毛髮 為長性顯 七月豁達
為活性顯
【註】顯者前此已俱,至今始見也。
【講】四月以前,堅定已啟,長養已生,活性已成,其筋骨毛髮靈活已無不具,第未顯也。筋類乎金,骨類乎石,至五月而堅定顯矣。髮類乎木。毛類乎莫,六月而長性顯矣。豁達類乎飛鳴奔來。七月而活性顯矣。是土水火氣金木活類七行既全。而人可生矣。金性之顯必於五月,木性之顯必於六月,人在母腹皆藉七政照養,初月土星照故自無而有,胚胎結焉。二月木星照故由微而顯,四液分焉。三月火星照故由小而大,體竅全焉。四月太陽照故靈明貴顯,活性成焉。五月金星照故堅剛牢固,筋骨定焉。六月水星照故灌溉滋潤,毛髮明焉。七月太陰照故遷離移動,豁達生焉。
生四十日 愛惡言笑 為氣性顯
【註】氣性者,人稟後天氣、火、水、土,四元之性,以本於元氣,故曰氣性也。
【講】人身之生,氣先於狂,故離母腹,哺四十日,襁褓之中弗其性則啼,順其性則稅,與之則知啞鳴。先顯其所稟之氣性焉。凡後之聖賢知愚,氣稟均偏,皆於此發端矣。然必四十而後,顯者何也?曰:無形之化理本於一,有形之化。數出於四,以萬物皆稟於四也。如四元四方四時四際四極等,人分聖賢知愚,亦四品也。四品其大概也。就人而言,稟乎四本,分為四液,是諸所有,必四月而成。其在母腹必閱四十晨而生。其氣性必生四十日而顯。即後四十月而離母懷。四十歲而強壯,要不從乎四數也。
長遵禮節 善用明悟 為本性顯
【註】遵者,循守也。禮者,人事之儀則。節者,天地之節文也。善用者,審之精,擇之當,不誤用其心思,惑溺於異學也。明悟者,了解主所賦畀於我之知能。本緎者,入所得乎先天本然分與之性。
【講】氣性既顯之後。孩提之時,良知良能固與並顯。惟由成童而至長大,內為氣稟所拘,外為物欲所蔽,則氣性日顯,本性日昧矣。人知本緎之不可昧也。能恪循軌範,而有典有則,祗守倫常,而有秩有序。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則所行者,皆本性中之良能也。又能認識真主,不為異端邪說所惑,湛其本然,不為纖毫物慾所蔽,動以操之,靜以存之,則所知者,皆本性中之良知也。知能既全,則本性必顯矣。
功修既至 窮究既通 理明物化 神應周遍 為德性顯
【註】功修者,即長遵禮節也。至者,謂一切視聽言動,無不本乎天理,合乎人性,自然而然,無一行之勉強,精誠純篤,無一念爽雜也。窮究,即善用明悟也。通者,謂一切天人性理,無不渾然融會,了然透徹,一事一物,無不明晰其理,一意一念無不契乎合真也。理明者,觸處洞然,絕無障礙也。物化者,渾忘物我,卷其名相也。神應則不思而得,不勉而肆應。周遍則放之彌滿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矣。德性者,即本性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明德,與真宰之元性無異,所謂繼性是也。
【講】本性既顯之後,真知力行,外之功修既至,內之窮究既通,則無理不明,與物俱化,出其妙用,位育中和,凡本緎所具之德,無不於此發現矣。
德性既顯 本然乃全
【講】本然則實相,兼體與用,德性乃一化三者之總義而言。蓋由真一念之動,而有理有氣,有大世界有小世界,錯綜變化,至於不可思議。究其所歸,則何莫非實有之本然人之德性,即本然中所分與之知能。德性既顯,則本然既自全矣。然既名德,然又名德性何也?曰,德性則真宰首顯之元性也。元性即真宰既顯之本然也。自其體無著,未顯而言,則名本然。自其妙用流行,已顯而言則名元性。自其賦畀與人而人成之。以致其功化之極,則名德性。德性既顯,元性見矣。元性既顯,本然全矣。
是謂返本 是謂還原 生人能事 至此而全
【註】此總結上文,由有形而至無形之義。本者,本然也。原者,最初也。言人之身心本於先天之性理也。其由無而生有形,是無形之性理,乃有形之本原也。今由有形而顯無形,是有形之身心仍返乎本然。則生人之能事可謂統全,而無遺憾矣。奈何人自甘昧暗,迷失本然而自不欲為全人也。
【講】人之欲返本還原!只在人身心現在實事上知見,非空諸所有之謂也。蓋真體則實有也。真體妙用之顯,即顯其本然所實有之妙用也。第真宰本無著之真體,而顯其實有之妙用。而人本有形軀外之真體,而顯其無形之妙用,即真體中實有之本然也。雖是無形而仍實有,身外之真身也。明乎此,則人當念念歸乎真。事事歸乎實相,而不可馬鶩乎頑空之說也。
吳雪峯 編著/忍辱禪院